•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实现“四个跃升”
    重庆日报客户端 陈科 邹霞 唐海东 谈娅
    时间:2023-10-09 07:19:08

    近日召开的全市高校人才工作座谈会强调,以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路径,实现人才队伍量质、人才平台能级、人才发展效能、人才生态系统跃升,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科技需要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想谋发展,必先聚人才。如何以实现“四个跃升”助力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

    实现人才队伍量质跃升要抓好人才“引育留”

    陈科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在超常规引育人才上下功夫,以更大力度、更大诚意、更实举措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壮大青年人才,实现人才队伍量质跃升。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引进国际一流人才。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大力实施“重庆英才”“百万人才兴重庆”计划,统筹推进各类引才项目,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海内外公司在重庆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大院大所、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引导人才向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重庆实验室等高能级战略平台、开发区(园区)等重点人才平台集聚。支持企业开展市外海外并购,布局市外海外人才飞地,实现全球引才、全球用才。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实施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坚持梯次发展、整体推进,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支持高校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合作平台建设,打造内陆高等教育开放高地。积极争取扩大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军人才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以及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培育打造一支在国际学术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家队伍。全面建设人才成长梯队,重点围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优化支持政策,加大青年博士、博士后的招引力度。推动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重庆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更大力度吸引出站博士后留渝。与海内外高校开展全方位就业合作,大规模开展大学生来渝实习活动,大力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打造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支持体系,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渝创业就业。

    引天下英才而留之,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前列意识创新高水平人才制度,推进人才评价的科学化市场化社会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在高校院所设立一定数量的流动岗,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按规定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新创业。探索“企业引才、高校留编、校企共享、政策叠加”等机制;进一步增加知识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投入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增长机制,提高用人单位分配自主权。以用户思维提供高品质人才服务,推进人才服务的集成化,深化人才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大力建设集引进人才、服务人才、赋能人才、引领人才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推进人才服务市场化,广泛调动社会群体增加优质服务供给,通过“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人才险”等,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闭环式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推进人才服务国际化,积极为外籍人才落实教育、医保、社保等方面的国民待遇,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国际化服务主线;推进人才服务系统化,建设“货币补贴+实物保障”有序衔接、互为补充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学有优教的人才子女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家庭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创造无处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间;推进人才服务一体化,促进成渝地区人才信息联通、人才评价互认、人才活动联办、人才资源共享,打造“中国人才集群第四极”;探索支持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人才,参照所在地人才分类目录,同等享受公共服务。

    (作者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党委书记)

    加强党管人才 赋能高校人才平台能级跃升

    邹霞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人才优势决定高校的发展优势,高校人才工作使命光荣,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为答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大课题”,西部高校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党管人才,赋能人才平台实现能级跃升,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动人才平台能级跃升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西部高校要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的横纵贯通、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管人才工作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列入党委重要研究事项、列入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建强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引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力量,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培育党建、学术“双带头人”,积极探索“党建+科研”融合新模式,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

    构建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是人才平台能级跃升的强大动能。西部高校应深刻认识到自身在人才平台建设中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体系,以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打造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平台。加大“筑巢引凤”力度,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以更积极、更开放、更务实的举措集聚党内外、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聚智汇力。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引导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加大科学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力度,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社会重大关切、产业重大需求,加强对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探索,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平台能级跃升的明确路径。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新征程上,西部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以更有力的制度安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坚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做到以人才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包容人才,营造各类人才分层分类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增强服务人才能力,加强校地人才服务协调配合,整合优化各类人才计划,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在“硬待遇”和“软保障”上齐头并进,帮助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和“切身难事”。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礼赞人才的浓厚氛围,鼓励支持人才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加大先进典型宣传、表彰力度,形成人人成才、人人尽才、优秀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实现人才发展效能跃升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唐海东

    近日召开的全市高校人才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以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路径,实现人才发展效能跃升。这为重庆人才发展谋划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对用好用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重庆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重庆人才发展必须以用为本,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才效能跃升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

    人才发展效能跃升应当以强市建设和创新创造为导向。人才发展要始终贯彻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原则。重庆要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充分发挥人才在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就要明确人才强市的首要战略地位。一方面,要坚持与加强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以高站位、宽视野、大力度研究制定更为细化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人才强市行动方案落地落实落细。要找准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在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重点科创领域,通过政策引领实现人才快速有效全面聚集。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才引领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度融合,将人才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乡村振兴等急需创新支持领域发展的重要资源。营造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资金、技术、市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以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手段保障人才创新成果,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不断推动人才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人才发展效能跃升应当以内部赋能与外部赋能为基础。重视人才就要重用人才,人才只有用好了,真正得到了锻炼,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让人才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要重视人才发展路径的自我规划,强调人才的自我定位。人才发展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才引进、培养中要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引导人才根据自我评估结果确定职业方向与职业领域。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建立同期人才竞争机制,鼓励人才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竞争力。要求人才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和企业的运作模式。人才的发展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目标方向。要以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方式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科学地对人才进行“减负”与“加压”。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人才的生活“减负”、通过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人才的竞争“减负”、通过减轻非科研负担为人才的研究“减负”。人才的“加压”要注重人才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针对不同行业应当构建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机制,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也应当适度分开。要注重人才的跨校、跨企、跨国交流,鼓励人才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此外,还要注重引入先进的人才发展理念与方法,提高人才发展管理的水平。

    人才发展效能跃升应当以多元激励与多维评价机制为保障。人才的发展应当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新时代人才渴望被看见、被关注,人才激励进入全面认可激励时代。除科研经费、职务成果所有持有、工资薪酬等物质激励外,还要重视成长激励、文化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构建,形成多元配套、竞争有力的激励格局。其次,人才政策重心适度向青年倾斜,要为青年人才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青年人才库、加强青年人才宣传与推广,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中为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激励青年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人才评价要综合考虑需求与人才发展的平衡,不能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评价机制要科学灵活,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应当有所区别,急需紧缺人才的评价要有特殊政策。探索不同行业、区域差异化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人才发展应当以品德先行,要重视品德评价,也要重视团队协作等评价。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以三个坚持推动人才生态系统跃升

    谈娅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生态系统对人才具有“虹吸效应”,成为人才集聚的重要依托。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对于提升人才集聚力、创新策源力、生态涵养力,把我市打造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优化人才生态政策链。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为契机,升级打造近悦远来最优人才生态政策链。一要强化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迭代升级市级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创新平台、高校、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地位。结合实际充分授权于用人主体,调动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观能动性。二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快汇聚海内外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以建设双城经济圈为契机,推行人才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人才引进把关,突出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廉洁自律、现实表现考察,改进把关程序,拓展把关渠道,确保高质量引进各类人才。三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人才工作赛马比拼机制,挖掘推广各地人才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推进“重庆市科学技术奖”“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等,激发人才创新的“内动力”。

    坚持集智聚力,全面优化人才生态环境链。好环境造就好人才。一要构建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快实施“五大工程”,借助《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东风,紧紧围绕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强市作用,倡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社会各界见贤思齐,爱才惜才,吸引各类人才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生机活力。二要构建用好人才的工作环境。坚持用当其位,着眼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以及智能装备、软件信息等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搭建人才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舞台,防止“英雄无用武之地”。三要构建包容人才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重庆城市开放度高、包容性强的地域特色,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用人环境。对新兴领域、创新创造,不急于求成,不求全责备,鼓励敢闯敢试,允许和宽容在探索创新中的挫折失败,帮助其树立信心,引导个人和团体反思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探索创新。

    坚持提质增效,精准优化人才生态服务链。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激发动力活力,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近悦远来。一要创新服务运行机制。深化人才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推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打造全流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发挥“渝才荟”数字平台作用,建立面向人才群体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运行路径,实现人才领域多跨协同,拓展衍生服务范围,提升人才服务层次水平。二要提高体系服务质效。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紧盯人才关心的保障诉求,坚持岗位与薪酬匹配、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推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实施人才税收优惠、降低人才税负等加速人才智慧集聚。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家庭成员配套服务举措,构建人才安居补助、医疗服务、子女入学、成果奖励等保障体系,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三要打造“双向奔赴”格局。全面推进创新创造创业,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自主培养和市外引进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激发人才贡献智慧力量、实现价值追求,形成“汇聚众英才,建功新重庆”的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SKGH062成果)

    主编:侯金亮 | 编辑:何旭 | 校对:朱丹红 | 审核:何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