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通过“内容创意+技术赋能+媒校联动”,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更多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探索向青年群体进行理论传播视频化的新路径。
“理响青年” :理论宣传的视频化创新
刘长发 侯金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586万,占网民整体的96.5%。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传播方式的普及,不仅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思想认知和价值理念。
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视频化传播方式,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青年群体的“最后一公里”,让Z世代群体更好地接受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是主流媒体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2022年3月30日,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该栏目以Z世代群体为主要受众,以“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青年群体”为理念,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让更多的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截至目前,该栏目已刊播超过100期,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的理论视频爆款,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理论传播青年化视频化的新路子。
锁定Z世代群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希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是党媒“育新人”的重要使命。“理响青年”是面向青年群体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新平台、新机制,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青年的有效抓手。
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是青年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青年脑海中、落在青年心坎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响青年”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宣传阐释,在保持“原味”、留存“真味”的基础上,把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阐释的重点与青年讨论的热点结合起来,以青年视角讲述理论,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面向青年群体传播的知晓率、到达率。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深入阐释。“理响青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热点,结合中国式现代化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推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策划——“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视频(共9期)。青年领讲者们从脱贫攻坚的故事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区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的案例讲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青年人追捧的国潮国风文化讲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青年参与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讲述凝聚国际传播“Z世代”的青春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始终从青年视角出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用青年语言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掀起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理响青年”理论视频栏目海报。
以Z世代群体为传播主体。作为当下最富有朝气、最富有生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Z世代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2022 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Z世代线上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42亿;Z世代互联网的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间达7.2小时,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时长。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Z世代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加强和改进面向Z世代群体的网上理论传播工作,把互联网打造成为Z世代群体思想引领的新阵地、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是全媒体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的必由之路。
“理响青年”每一期的领讲人均是来自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重庆市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旨在发挥好青年朋辈群体的影响作用,让青年自己讲、自己传、自己播,鼓励他们推出符合青年人喜好的理论宣传视频产品,引导青年变为主动传播的主体。同时,“理响青年”也契合Z世代群体时间碎片化、反馈即时性、强社交互动等特点,结合Z世代数字阅览习惯,在充分对比各理论宣传平台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确立实施了将其转移到受Z世代群体喜爱的哔哩哔哩、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进行二次传播的策略,积极探索由电视模式向社交模式转变,在内容上更加日常化、在呈现上更加社交化,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强化新兴技术赋能,丰富“青春态”理论视频呈现形式
拥抱新技术,才能创造新未来。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其特征不仅呈现为信息爆炸,同时也呈现为技术爆炸,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众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前景和可能。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新兴技术的使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在针对Z世代群体进行理论宣传时,更要注重用活用好新技术,让传播展现出“多样态”“青春态”,真正让理论宣传实现有理、有趣、有味。
采用AI虚拟人技术,打造沉浸式传播新模式。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的Z世代群体,相较于纯文字输出的宣传方式,更倾向于动画、动漫、游戏等内容载体,更钟爱那些有靓丽衣着、可爱脸庞和声音的虚拟动画。采用AI(人工智能)虚拟人技术塑造的“二次元”人物来领讲理论知识,能够在视听语言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带来沉浸其中的“在场”体验,博得Z世代群体的关注。“理响青年”抓住Z世代群体的这一偏好,在视频制作中采用AI虚拟人技术,以震撼的视觉、听觉语言营造沉浸式视听体验,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喜好,提升了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创新性。如在第七十九期《既要端牢饭碗也要勤俭节约》中,通过AI技术绘制虚拟空间中的“二次元”人物,加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声音,辅之以真实的背景讲述保障耕地资源、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节粮爱粮意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让理论传播更新鲜、更具活力。
巧借“直播带货”方式,开发互动性传播新场景。直播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业态,因其极强的实时互动性,备受Z世代群体的关注和喜爱。人们既可通过直播分享生活感受,也可通过观看他人直播获得生活感悟,甚至还可以观看直播课程学习知识。但直播并不是人物、摄像头和屏幕的简单叠加,还需要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实时赋能,开发互动性、生活化的传播新场景。“理响青年”遵循Z世代群体的数字阅读习惯,在探寻新兴传播方法的过程中,首先关注到直播赋能理论传播这种新方式。如在第五期《新就业形态》中,由两名青年主播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分别向受众销售“人才培养卡”“产业布局卡”“政策支持卡”,以此来解读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现状和政策等,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尤其注重灵活就业。同时,为增强直播时的互动性,还在画面中加入了体现就业关键词的实时弹幕和互动表情等,进一步提高了Z世代群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
创新传播叙事文本,构建符合青年受众需求的话语体系
叙事话语的创新是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重中之重。叙事文本是否灵活接地气,关系到党的创新理论能否被青年知晓、接受,关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实效性。创新传播叙事文本,要在“需要程度”和“实现程度”间架起桥梁。“理响青年”在创新传播叙事文本上进行了有力探索,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事实说话、以案例说话、以青年的切身感受说话,使闻者众、听者信,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切实打动人心、洗涤心灵。
▲重庆日报客户端“理响青年”专栏。
以采访对话增添叙事文本互动感。“理响青年”在较多文本的创作中,均注重使用采访对话的方式,以增强内容文本的真实性和互动感。如第六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青年领讲人对话北碚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蓝华,以她的亲身经历叙述非遗传承的困难和重要性,更具真实性和感染性。同时,也有大量青年与老师进行对话的文本,旨在通过对话的方式答疑解惑,增强叙事互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问题的阐述和理解。
以Vlog增强叙事文本代入感。Vlog(视频博客)是基于主观视角的记录,更关注主讲人自身的感受。其呈现方式为主讲人持手机等设备移步换景,根据主题开展和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使得视频内容更显日常化、生活化。如第五十五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新图景》中,青年领讲人用手机记录下了家乡一天的生活场景,并通过采访村民等方式,分享了农村近年来的变化,让受众参与到叙事中、参与到角色的塑造和体验中,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激发了Z世代群体为乡村振兴挥洒青春汗水的热情。
以说唱MV体现叙事文本鲜活感。说唱以其特殊的韵律、明朗的歌词、热血的态度和快节奏的演唱方式,成为近年来备受Z世代群体喜爱的歌唱形式。为进一步创作出符合Z世代群体兴趣、深受其喜爱的理论视频产品,“理响青年”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与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创作了首支“理响青年”理论MV——《绿色崇拜》。该MV是在《快乐崇拜》原曲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歌词欢快活泼、朗朗上口,且采用了大量重庆方言,增强了与重庆本地青年受众的贴近性。
以歌谣改编赋予叙事文本趣味感。歌谣重在简短、易记、朗朗上口,且因其具有较浓的趣味性和时代感,在互联网时代极易被广泛传播。不久前,“理响青年”根据火爆全网的抖音神曲“挖挖歌”,与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一起改编创作了“法律大数据挖掘歌”。在原曲的旋律上,根据主题重新填词,重点讲述在海量的法律法规数据库中进行挖掘和分析,构建完善的法律知识图谱和数字化的法治模型等,助力法治社会、法治中国建设。“法律大数据挖掘歌”以其极具趣味性的歌词、欢快律动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手势等,在Z世代群体中引发了各种模仿和讨论,让法治思维以歌谣的呈现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强化媒校联动,打造“1+1+N”视频生产模式
高校是Z世代群体的聚集地,天然具有“媒校联动”、多元互动的优势。做好面向Z世代群体的理论传播视频化工作,要创新“党报+高校+社会”(1+1+N)互动模式,汇聚Z世代群体力量,形成“全维度生产、全方位共享、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提高理论宣传的整体质效。
持续发力媒校联动,做好高校这个“1”。“理响青年”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工作室与重庆各大高校联合出品的方式。自2022年3月以来,吸引了重庆30余所高校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参与,形成了集“青年学生参与、青年教师指导、理论编辑审核”于一体的团队合作模式。从前期选题建议到中期脚本创作,从各方单一制作到整合特别策划……重庆日报理论编辑层层把关,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形成了多方共创的“中央厨房”。“红岩里的青年”“五个模范”等系列视频均由重庆日报与高校联合推出;2022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重庆日报联合西南大学策划推出了“红岩里的青年”系列视频,讲述了许建业、黄细亚、齐亮等红岩青年的动人故事。其中,高校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脚本,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的专家审核把关,党报理论编辑负责视频校对刊发,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闭环。此外,“红岩里的青年”系列视频在重庆日报客户端刊播之后,各高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积极跟踪转发,对该系列视频进行了多平台的二次传播,实现了“进圈入群”,打造了理论宣传共同体。
▲“理响青年”栏目专家组成员向青年学子讲授《长江保护法》,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协同多元力量,不断扩大社会这个“N”。在持续发力媒校联动的基础上,不断在“1+1+N”视频生产模式的“N”上做文章,扩大社会青年群体范围,向事业单位、工厂企业、社会组织等延伸。针对Z世代群体数量众多,以及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重庆日报协同教育部门、社会组织、青年智库等力量,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活环境的Z世代群体进行比较研究,针对其关注的理论热点、思想困点,坚持分众化传播策略,采取不同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平台、推送不同的内容,提升面向Z世代群体理论传播视频化的精准性。如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理响青年”与重庆两江新区消防救援支队合作推出了《青年是时代发展的蓬勃动力》理论视频,以优秀青年消防员为领讲人,讲述了重庆山火的“逆行英雄”、为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驾护航的蓝焰队伍的先进事迹,阐述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领讲人宣传青年典型,强化了栏目对青年群体的吸引,产生了有效的引领作用。
青年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受众,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程度反映了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做好面向Z世代群体的理论传播视频化工作,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未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将把视频化传播作为理论宣传的主抓手,在打造青年化、视频化、社交化的理论传播产品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理响青年”,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上理论传播品牌。
(作者刘长发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侯金亮系重庆日报“思想周刊”、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负责人)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