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夜游市场规模将达1.57万亿元 夜间文旅释放消费潜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10-16 10:31:10

    近日,2023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论坛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三亚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旨在更好地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发挥夜间旅游创新案例和标杆项目引领作用。期间发布了《2023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3夜间经济新锐十城、2023夜间经济创新十企和2023夜间经济创新案例。

    1.夜间消费全面恢复

    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报告》指出,夜间消费需求已全面恢复。夜间经济市场基础稳固,大众夜间出游意愿达到95%。今年前8个月,游客月均夜间出游频次为3.27次。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重点监测的363座城市中,今年前8个月,夜间游客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游客量占全国夜间游客总量的21.4%。

    据统计,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和夜间消费占比均已超2019年。超七成游客夜间消费支出较2019年有所增加。

    ▲这是8月17日拍摄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夜游产品需求有增量。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夜游产品销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692%,登高观夜景、夜间光影秀、游船游轮、街景夜游、演艺演出、美食酒吧、博物馆夜游等夜游新玩法受到广大游客喜爱。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预订夜游产品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两成。

    景区依然是夜游的主要场景,《报告》指出,2023年5A级景区夜间开放率为56.74%,是2020年的2倍多。文化场馆夜游的常态化需求已经凸显。2023年“5·18”博物馆日,有1/3的一级博物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报告》预测,今年全国夜游市场规模将达1.57万亿元。

    2.消费场景持续丰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夜间休闲和消费活动古已有之,而正式导入夜间旅游、夜间经济的概念,并形成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实践不过近5年时间。

    5年来,夜间旅游从理论探索到政策实施,再到夜间休闲的市场实践,实现了从概念导入到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夜间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开始被唤醒、被满足、被创造。18时至22时被称为夜间经济的“黄金四小时”。以住宿地点为圆心,周边6公里的街区、商圈和文博场馆被称为“白银六公里”。夜间消费场景持续丰富,除了KTV、餐饮、购物,还涌现出沉浸式演艺、剧本秀、光影秀、音乐节、汉服游园等新的体验项目。

    5年来,从城市、街区、商圈,到农村、景区、度假区,已形成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集聚空间。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达243个。

    《报告》指出,5年来,夜游以夜间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提振地方消费的主要阵地。

    3.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富有文化内涵的夜游产品叫好又叫座。《报告》指出,美食夜市、文化餐厅、音乐节会、夜间游船画舫、夜间艺术节增多是2023年夜游产品体验的显著特征。街区商圈、城市夜景、文博艺术场所、景区度假区等是游客认为2023年夜间休闲创新较多的领域。

    夜间经济未来可期。戴斌认为,未来的夜间旅游要满足广大游客和城乡居民的新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夜间经济不只是吃吃喝喝和娱乐演出,还有购物、观景、赏剧、夜读和社交等需求,既需要高品质的物质满足,也需要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建议各地应着力培育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夜游产业体系,打造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的地标性项目和现象级产品。  

    【新闻多一点】

    重庆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

    ▲6月18日晚,民心佳园夜市人流如织。重庆日报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今年9月,抖音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根据相关指数分析,2023年中国夜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主要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

    北京、成都、重庆、东莞、广州、杭州、上海、深圳、苏州、西安

    第二梯队

    长沙、武汉、郑州等30个城市

    第三梯队

    淄博、丽江等60个城市

    重庆夜间经济繁荣度位列第一梯队,抖音美好城市榜重庆更是连续20多个月排名全国第一。重庆还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福建日报等)

    编辑:朱丹红 | 校对:何旭 |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