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龙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快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升级版,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自2023年“新春第一会”提出“一号工程”以来,重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形成全市域融合、全方位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局面,川渝合作案例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改革探路激流勇进
重点领域改革的不断突破,正持续激活双城经济圈建设催生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塑造新优势的满池春水。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行探索的重要使命任务。如何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在更大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激活西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双城经济圈改革创新必须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2024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宣传推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做法,标志着区域市场一体化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川渝联合打造“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累计成交项目3万宗、交易额2111亿元;上线“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开放大型仪器设备超1.3万台(套);构建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交易生态体系,累计实现数据交易超5亿元;全国首创打造跨省域实体化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为两地税费人减轻税费成本。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任务,也是双城经济圈承载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是建设跨省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的“天然试验田”。
近年来,针对跨省域协同发展过程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等方面合作深度不够,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面临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阻碍等问题,渝北区立足与四川广安毗邻优势,携手广安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经验。
比如,为了改变新区生产要素“同城不同价”的局面,渝北协同邻水县按照“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则,推动新区范围内工业燃气价格参照两地最低价格执行,与重庆水务集团合资组建高竹水务公司实现供排水跨省域一体化运营管理,推动水资源价格同城同价。
在深化陆上贸易规则创新、跨区域协同开放等关键领域改革实现突破,也是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能级的必然之路。沙坪坝区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中欧班列的始发地,针对传统多式联运提单传递效率低等问题持续推动成渝协同创新。
比如,成渝两地通道公司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川渝共同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及推广,制定统一流程标准、搭建陆海链区块链平台、拓展金融应用场景,签发全国首个“一单制”区块链数字提单,落地陆海新通道“陆海链”数字提单首笔结算及融资业务。
科创产业共建蹄疾步稳
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协同共建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旋律。
比如,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川渝部署了一些列大动作。
当前,川渝大力支持长安汽车与成都华川电装、四川瑞创汽车深度合作,联合研发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试制新产品工程样车;成都富临精工与华为联合研发的电机减速器,现已量产并与赛力斯问界车型配套,与青山工业历时三年联合研发的电磁阀产品,成功摆脱该产品的进口依赖,实现产品技术自主化。
此外,川渝还支持重庆渝北、荣昌等区县与四川广安、内江等毗邻市区联合打造汽车产业协作示范园区,支持宜宾三江新区与重庆两江鱼复新城共建“汽车零部件协同配套基地”,支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系统领军企业扩大规模,持续完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催化剂等基础配套,将川渝地区打造为全国动力电池和氢燃料动力系统领先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新能源汽车产量65.2万辆,增长35.8%。两地汽车制造业产值达8100亿元,同比增长7.5%,汽车出口额增长61.4%。
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已汇聚川渝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5709家,促成相互合作达400余家,累计配套资金超400亿元,川渝汽车制造业本地配套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
为助力长江上游苗木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开发“女儿红”、水红木等乡土植物,保育秋海棠、玉簪等新优品种。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崛起,成都先导生物投资建设重庆先导药物蛋白质科学及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市场化冷冻电镜平台,提升成渝地区细胞研究、新药创制等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共建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川渝合作“先手棋”,是塑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万州区就立足交通物流这个比较优势点、利益共同点,带动达州市、开州区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引领支撑双城经济圈北翼高质量发展。2023年万达开实现货运总量2.5亿吨、同比增长9.8%,地区生产总值占川渝东北地区比重较上年提升约0.6个百分点。
比如,万达开三地联合申报全国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中央资金3769万元,成功将万开安、达开巫襄等铁路项目纳入两省市规划;提速建设成达万、渝西、渝万3条高铁以及万达直线、巫云开等高速公路项目;重庆航发司、达钢集团、万州港口集团、川南港务公司、万州经开集团、达州秦巴无水港投资公司共同出资5.4亿元成立重庆川渝三峡港口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共营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
此外,结合川渝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川渝积极协同,共计投入车辆77辆,开行跨省城际公交线路22条,实现了对渝北区、江津区等重庆11个区县与广安市、内江市等四川6个市之间毗邻地区的覆盖。
当前,川渝跨省城际公交客流量逐步上升,日均班次由370班增至550班,增幅达48%;日均客流由0.7万人次增至1.1万人次,增幅达57%,近90%的农村群众选择公交出行,彻底挤垮了“黑车”的生存空间,基本实现成渝地区毗邻地区1小时出行目标。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在建及建成的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1条;川渝间已经建成的铁路通道达到6条,联合开工建设成渝中线、西渝、成达万和渝昆4条高铁正有序推进。到2027年,川渝间省际通道将达到36个,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西地区4个1小时交通圈,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蓝图将变成现实。
生态环境共护渐入佳境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级,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川渝合作的重要领域。
川渝共处长江上游,山脉相连、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态相依,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81条、毗邻6个地市27个区县,涉及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大江大河干流。近年来,川渝不断深化迭代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体系,在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持续发力。
比如,川渝在全国率先联合开展濑溪河、塘河等跨界河流健康“体检”,共同编制、联动实施50条重要跨界河流“一河一策”方案,推动落实项目1000余个、规划投资800亿元,促进跨界河流“分段治”变“全域治”、“分片治”变“整体治”。
此外,川渝省市级河长联合巡查琼江、政协领导联合巡查濑溪河等河流,带动两地各级河长采取走上游、访下游的方式,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河、暗访巡河、交叉巡河120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5000余个。
除了“治水”,川渝在“治废”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全国首个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并引领示范。
据悉,两省市政府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联合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标准,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新污染物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此外,川渝还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覆盖范围从川渝两省增加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转移种类由2021年的3种增加至59种。四川泸州、重庆荣昌垃圾焚烧及飞灰处置成为川渝固废处置设施资源共享的正面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