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多少“龙”字地名?有哪些和龙相关的民俗?
2月3日,巴县老院子南泉雅集在位于巴南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氏民居内开讲。在雅集中,重庆市地理遥感中心八二四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张海鹏和重庆文史专家肖能铸带来精彩分享,给市民带来一席龙文化大餐。
▲雅集现场,张海鹏(左)和肖能铸(中)讲述龙文化。记者 赵迎昭 摄
龙是十二生肖动物中唯一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动物,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符号之一。重庆人对龙的喜爱和尊崇延续至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遍布巴山渝水间的“龙”字地名。
张海鹏说,据初步统计,重庆全市共有“龙”字地名超过8600个。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双龙”,有5个乡镇和33个村社都叫“双龙”,人们对龙的喜爱可见一斑。
从传承至今的重庆非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大众对“龙”的追捧。如,铜梁龙舞、巴南姜家舞龙、梁平礼让草把龙、酉阳龙潭鸭子龙等。酉阳龙潭鸭子龙头部呈扁平状,形似鸭子,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肖能铸则以活泼风趣的语言,将重庆民俗中的龙文化娓娓道来。他说:“我今年77岁了,小时候,我在巴南曾经亲眼看到,老百姓们玩菜龙,龙身上满是蔬菜,印象非常深刻。还玩草龙,也就是用谷草扎的龙。我想,这和农耕文化有很深联系。”
“对了,还有板凳龙。”肖能铸接着回忆道,“那个时候,板凳龙可以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也可以五六个人一起玩,虽然板凳之间没连着,但人们在舞龙时衔接得很好,板凳就像连在一起。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板凳龙很有讲究,是很古老的传承。”
▲雅集现场。记者 赵迎昭 摄
在雅集中,市民通过实物和视频感受到巴南姜家舞龙的魅力。姜家舞龙习俗种类繁多,形式独特,包括火龙、柑子龙、黄荆龙、虾子龙、萝卜龙等20来个品种。有趣的是,姜家镇民众农历五月初五要舞形似彩船的旱龙。由于当地没有宽阔河流可以划龙船,人们便以舞旱龙代之。一方面以祭屈原,另一方面以求风调雨顺。
活动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巴南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彭泽勇,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巴南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冉宽两位书法家还在现场写春联和福字,让参与其中的市民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本次雅集由巴南区融媒体中心、巴南区博物馆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