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重庆|
  • 理论|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化|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1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重庆 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活”起来出谋划策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迎昭
    时间:2024-01-30 21:5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也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成立75周年。如何让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更好地“活”起来?1月3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在北碚区启动。启动仪式前,来自北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重庆等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活化利用支招。

    ▲座谈会现场。记者 赵迎昭 摄

    为新重庆建设凝聚精气神

    此次座谈会可谓专家云集。

    主持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发言的专家,有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佘志宏、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副馆长杨源等,还有众多为重庆历史文化研究、文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本土专家分享真知灼见。作总结发言的,是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

    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保护利用工程为何获得一众专家学者瞩目?走进位于北碚缙云山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就可揭晓答案。该旧址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大量开创性工作的重要实物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放和统筹经营西南,中共中央于1949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西南局,对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和重庆四省一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实行全面领导,直至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驻重庆领导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政权建立巩固、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文化繁荣和西藏和平解放作出巨大贡献,为西南地区和重庆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和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文化遗产,更是重庆这座城市的光荣。”周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市委高度重视这笔宝贵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宣传,把西南局、南方局两个中央局,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方的历史,作为重庆党史工作的三大主体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保护利用有何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艾新全认为,该旧址见证了党中央解放西南、建设西南的初心使命和辉煌历程,记录了邓小平同志领导西南局进行的大量开创性工作,彰显了重庆及西南局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随着旧址保护利用推向深入,将凝聚起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精气神。

    提高纪念设施“能见度”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专家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卓人政是重庆人。他认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保护利用时不我待,应寻求更大突破。他建议:“应提高西南局纪念设施的‘能见度’,让公众真切感知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对西南局历史的研究应突出重点、彰显开创性。一是时间重点。应以研究邓小平担任第一书记近3年的时间段为重点。二是人物重点。西南局以邓小平为首且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故以研究邓小平为重点。”卓人政还表示,期待依托重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文化研究会,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形成一体性的研究成果。

    “在我心中,重庆有一条红色的中轴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说。

    20世纪50年代初,为全面发展西南地区的文化事业,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文教部,并在西南局的统一领导下,相继成立一批大专院校,建成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后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大田湾体育场等文化设施,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在王川平看来,应更好地发掘与利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蕴含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革命资源,也是要去发现、利用和延伸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庆创造的这些宝贵财富,我们应该运用好,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与大田湾体育场同期建设的重庆市体育馆,可打造成重庆市体育博物馆,展示重庆体育发展脉络,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重大文化地标

    “期待举全市文旅之力、集全市文博之智,推进保护利用工程与全市革命文化资源实现高效联动,着力将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打造成为全市的一个重大文化地标,成为北碚区城市人文精神的靓丽名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党委书记、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原副理事长程武彦说。

    “要开发和利用好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的红色资源,就必须坚持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共进,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形式。”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建议,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引入新技术、新形式,挖掘整理一批经典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家书,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战略,增强红色资源的传播力、影响力。

    随着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保护利用研究中心、重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将焕发出更璀璨的时代光芒。

    重庆市博物馆协会、重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雷学刚介绍,2024年度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历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将陆续开展,助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实现红色研学、绿色科普、高端康养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主编:吴国红 | 编辑:柏云辉 | 审核: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