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高密度的文学化台词,裹挟着强烈的情感喷涌而出;演员在表演者和表达者之间无缝转换……1月26日晚,记者在北京保利剧院观看了由法国导演让·贝洛里尼执导、中国演员刘烨主演的中文版舞台剧《悲惨世界》首演。该剧开启的巡演之旅将再一次让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部名著以戏剧形式走近国人。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文版舞台剧《悲惨世界》入选了今年的中法文化旅游年项目,该剧也将于6月1日、2日来到重庆巡演。贯穿全年的中法文化旅游年,将有多种艺术形式和一大波好戏、大展展现中法文化交流。而在重庆,今年能看到什么呢?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中文版舞台剧《悲惨世界》剧照。主办方供图
神剧“法扎”要来了
法国的文化艺术成就辉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程。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大师辈出,杰作如浩瀚星云。同样,在戏剧领域,伟大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不胜枚举,至今还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戏剧艺术发展。长期从事戏剧艺术创作和研究评论工作的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编剧黄波,推荐了自己喜欢的法国戏剧家和作品:“主要还是莫里哀、拉辛等古典主义戏剧家,以及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戏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如《伪君子》《死无葬身之地》《禁闭》《正义者》等等,都是值得当代观众欣赏的传世之作。”
黄波在电话那头特别提到,在中法文化旅游年之际,我们除了可了解传统的法国戏剧外,还可以关注法国的音乐剧。“音乐剧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流行舞台艺术形式,英美国家先行,但近些年法、德、日、韩等国迎头赶上,特别是法国音乐剧,与英美等国注重戏剧叙事的风格相比,形成了自己差异化的发展特征。法国音乐剧更加注重音乐性,注重情感抒发和对人物内在心理的刻画,因而在舞台上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心灵净化。比如近年火遍全世界的法语版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就是杰出代表,中国观众亲切称之为‘法扎’。此外,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唐璜》《巴黎圣母院》等,也是世界音乐剧舞台上的非凡之作,有机会一定要亲临剧场品鉴。”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另类解读了莫扎特才华横溢却又狂放不羁的一生,剧中歌曲又燃又好听,巧妙融合了莫扎特的古典旋律和摇滚风格,被不少年轻观众誉为“宇宙第一神剧”。据悉,“法扎”将于今年下半年巡演到重庆。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剧照。主办方供图
中法艺术大展9月在渝呈现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手法为一体的作品,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同样,19世纪中期,法国画坛也涌现出许多新的艺术思潮与代表性的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何桂彦介绍说:“比如,高举现实主义大旗的库尔贝、米勒;油画大师马奈和早期印象派的实践,开辟了后来的现代主义风格。在浪漫主义的风格追求中,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与雨果的作品更接近。库尔贝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映,与雨果的现实主义如出一辙。那个时代,文学、诗歌、绘画分享着共同的思想资源,相互融和,相互成就。”
同时身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何桂彦也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为了庆祝中法建交60年,四川美院美术馆计划在今年9月中旬,推出“文明的质感——中法艺术大展”。届时将展出19世纪后期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部分“杜尚奖”获得者的作品,以及展出在20世纪背景下,中国留学法国的部分艺术家作品。“这个展览的重点在于,呈现法国艺术对中国现代美术历程的影响,及其中法艺术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何桂彦说。
▲让·弗朗索瓦·米勒代表作之一《拾穗者》。
此外,放眼全国,“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将于4月1日至6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以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末中法两国的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精选法国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与中法宫廷交往、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的文物精品181件联袂展出。据该展策展人、故宫宫廷历史部副主任郭福祥介绍,“康熙、雍正、乾隆三位中国皇帝和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位法国国王将在一个展览中同时出场,这在故宫博物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翻译家期待法国诗歌浸润
说回到文学作品,本土诗人、翻译家赵域舒曾以翻译法语文学巨子菲利普·雅各泰的诗集《在冬日光线里》,获得第九届重庆文学奖。“在我看来,法国文学既拥有法兰西的浪漫,又有观照现实的悲悯,我喜欢的法国作家既包括雨果、巴尔扎克这样的经典作家,也包括加缪、萨特、波伏瓦这样的存在主义作家,以及无比细腻的小说家普鲁斯特、作家及评论家布朗肖等。”她希望在今年的中法文化旅游年中看到法国诗歌的板块,比如法国诗人博纳富瓦,以及她曾经译介过的当代诗人安德烈·维尔泰等,后者在法国文化领域非常活跃。
另据了解,“无独有偶”中法当代文学节、傅雷翻译出版奖以及“思想之夜”等中法文学活动,也将吸引中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
据重庆市文旅委近日发布的消息称,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将组团参加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你好!中国”旅游推广活动,推介“西南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