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作协创作大会召开,近百位作家共话重庆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为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表现空间。近年来,我市作家满怀热忱描写新重庆,重庆文学持续进步、不断突破,在书写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文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成绩斐然。
要大步向前,也需沉淀和回望。本期《两江潮》,我们特地约请了我市文学领域的4位写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留下一路走来的感悟与思考。
——编者
无数次午夜梦回,我总会紧张地竖起耳朵,认真地聆听外面的声音来判断自己身处何方。
这种状态有时持续十几秒,有时长达几分钟,直到确认自己身体所处之地,我才会在内心怅然长叹,然后梦中的画面犹如电影,一帧帧闪电般从脑海中晃过。
开始以为是自己年轻,刚离开父母身边,难免会有恋家的念头。
当这种状态在自己工作十几年后还时不时发生,才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情感太过细腻;另一方面,是自己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永远地为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小山坳腾出了一块地方。
童年的记忆反复在梦中出现,仿佛在提醒自己的根在何方。
事实上,我的童年过得非常糟糕,母亲怀上弟弟后,不到1岁的我就被扔到了外婆家,直到上小学时,我才被接回家中。
我每次放学后都会习惯性地往外婆家跑。事实上,外婆家跟学校之间的距离,是我们家跟学校之间距离的3倍,途中还要翻越一座大山。
外婆家跟我家在同一个自然村,不过她家在山坳深处,标准的土砖茅草房。每年寒冬腊月时,为了不让家中的土墙透风,外婆会用旧报纸将屋内的墙壁全部糊满,那些过时的、泛黄的、杂乱的报纸则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读物,也成了我记忆中最常出现的画面。
或许是因为那些报纸展现了一个迥异于自己生活的世界,在之后的岁月中,我对文字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生产大队中凡是墙壁上贴有报纸的人户,都会有我的身影,偶尔碰上谁家有连环画或者人物传记小说,我更是如饮甘露,废寝忘食。
大量的阅读,不仅让我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忽略了山村生活的清贫,也加深了我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增强我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我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地让我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进入了省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我远离了父母,有如脱缰野马,疯狂地阅读各种小说:金庸的小说、古龙的小说、黄易的小说、温瑞安的小说、梁羽生的小说,甚至包括琼瑶的小说。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敞开了,我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当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将学校附近所有租书店的小说全部扫了一遍后,我的成绩也一落千丈,直到舅舅突然来学校找我,说外婆想我了,让我请假回去一趟,我才从小说的世界中走出来,跟着舅舅回到那个熟悉而亲切的山村。
我不知道后来自己是如何离开外婆家,又是如何回到学校的,我只知道外婆干瘪的脸庞和最后的眼神有如一根刺,让我心如刀绞,变得沉默。
我不再往租书店跑,也不再跟同学交流各种小说情节,而是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我成了金庸老爷子笔下的郭靖,夜以继日地背诵和钻研着所有科目从高一到高三的教材,沉浸在题海战术中,挑灯夜战三百多个日夜,付出数倍于其他同学的辛勤汗水后,我终于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九阳真经……不对,应该是没有辜负外婆的期望,终于鲤鱼跳龙门——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并且喜欢上了网络文学——从阅读到写作,我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如痴如醉地耕耘着这一方心灵净土。
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我在毕业之后,哪怕捧上了金饭碗,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辞职,选择了为梦想而勇敢迈出脚步,这一坚持便是20个年头。如今,阅读和写作已经融入了我的骨子和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些时候我也会想,文学创作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我始终没能想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文学创作对我而言意义实在太丰富了,她不仅满足了我一日三餐口腹之欲,更是指导了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成为了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样也是让我在喧嚣世界中能够迅速安静下来的神药……
文学创作已经完全跟我融为了一体,她不仅是我生命的全部,也是我灵魂安放的地方。
(作者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重庆市网络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