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上午的交流,气氛非常热烈,有思考,有碰撞,有共识,干货很多,达到了讨论会的预期效果,也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新重庆新征程的建设之路上,重庆文学界的蓬勃力量。”1月17日中午,重庆市作协创作大会分组讨论会后,市作协副主席、第五组参会作家代表蒋登科告诉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壤和表现空间。近两年,我市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怀热忱描写新重庆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在讲好重庆故事、赓续巴渝文脉、擦亮文学招牌等多方面成绩斐然。本次分组讨论会的目的,正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共同展望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
近百位重庆作家参加了当天的讨论。按照不同文学体裁,他们被分别编入以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以及文学评论与诗歌为主的五个组别展开讨论。作家们坦诚相见,畅所欲言。
▲诗歌小组讨论现场。记者 赵欣 摄
在诗歌组,市作协诗歌创委会副主任吴向阳强调,诗歌写作首先要培养文学基础,诗人要有耐心,也要有冲劲儿,“诗歌不能急,不能等。诗歌创作要看到希望,更要展望未来。”沙坪坝区作协主席刘清泉介绍了《重庆诗刊》的运营情况,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对培养重庆诗歌新人尤为看重,他积极倡导诗歌进校园,分层次推进“培新计划”,“要培养广泛的队伍,要前人栽树,还要有传承创新。”市作协主席冉冉则分享了自己多年写诗的创作心得,“诗歌的表现力很重要,组织选题也很重要,作家诗人自己有东西想表达,也很重要。”
▲小说小组讨论现场。记者 赵欣 摄
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张兵是小说组的召集人。身为市场号召力极高的小说家,张兵建议,小说创作边界化要清晰,不要一味跟风,要有自己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要考虑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市作协主席团委员、网络文学创委会主任袁锐回顾了自己从2005年开始的网络小说写作之路,他认为,网络文学要突围,就得考虑跟地方文旅结合,形成文化大IP。市作协副主席谭竹坦言,文学对她是一种救赎,“怎样让作品保持自我风格又传播正能量非常重要,小说家是杂家,要有想象力,要顺应自己的特性,也要书写时代。”
▲散文小组讨论现场。记者 赵欣 摄
重庆散文写作者众多,讨论中,市作协主席团委员、万州区作协主席文猛直言,我市散文实力偏弱,获大奖不多,队伍虽庞大,然作品不够精,他建议,散文要以真实打动人,面对零散的素材,作家要想透,静下来,才能出好作品。市作协主席团委员、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则强调,散文创作队伍需要多发现好苗子,要形成成熟作家与新秀结对子的培养机制,要坚持写作,拓宽视野,最重要的,作者要通过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报告文学及儿童文学小组。记者 赵欣 摄
在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小组,垫江县作协主席黎美剑坦言自己既振奋也忧虑,“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建设到了春天,乡村振兴等等大美画卷,为报告文学书写提供了丰富素材,但重庆的报告文学作家越来越少,队伍如何传承,值得注意和思考。”作家陈泰湧也注意到了报告文学创作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建议扶持培育优秀青年作家,同时要注意“有报告无文学”的弊病,要写出有感染力,有人情味的作品。
“必须高度重视文学批评工作,文学批评是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学评论与诗歌小组召集人,市作协副主席、文学理论评论创委会主任王本朝的观点掷地有声,身为著名学者,他表示近年来重庆文学创作成就斐然,现在需要更重视做好文学批评工作,批评能够引导作家创作更多精品,只有创作与批评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市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会长郝鹏寿现场表达了他的“批评”,“文学给人启迪,批评让人景仰,我们的作家还需要更深入生活,挖掘素材,才能真正用好作品,书写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