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重庆|
  • 理论|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化|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荣获茅盾新人奖,重庆作家李燕燕:现实远比虚构精彩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时间:2024-01-08 19:25

    “接到获奖消息,我几乎不敢相信。因为前几届茅盾新人奖得主阵容非常强大,而我感觉自己与他们差距不小,现在的心情,既感到幸运又多少有些惭愧。”1月8日下午,第五届茅盾新人奖正式揭晓,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获奖。第一时间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她难掩激动,脸上泛起幸福的红光。

    两年一届的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新人奖,是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批准、由中华文学基金会牵头主办的文学奖项,以奖励有突出成就的青年文学家为目的。茅盾新人奖注重综合考量青年作家多年的创作情况及主要作品。自2015年设立以来,该奖项先后授予了付秀莹、弋舟、李修文、马伯庸、唐家三少、南派三叔等作家。

    用有血有肉的记录关注社会

    熟悉李燕燕的读者都知道,她的创作以非虚构见长,代表作主要包括长篇报告文学《无声之辩》《我的声音,唤你回头》《社区现场》《创作之伞——中国著作权保护纪事》,非虚构集《食味人间成百年》,以及中短篇报告文学及非虚构作品《老大姐传》《杂病记》《师范生》《穿越焦虑》《疾病之耻》等。她还曾荣获重庆文学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很多朋友好奇,为什么我最早学习的是写小说,后来却更侧重于写报告文学和非虚构作品?因为在我看来,现实远比虚构精彩。”李燕燕说,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创作就是记录,而且是有血有肉的记录。

    正因如此,李燕燕笔下的题材可谓辽阔且接地气。她在《山城不可见的故事》里勾勒了一组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图景;在《老大姐传》中向一位坚持活出自我一生潇洒的农村女性致敬;在《杂病记》里关注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并从病中窥见世间百态;在《食味人间成百年》里通过一种种食物怀念一个个故人。

    她还写了《无声之辩》,以“中国首位手语律师”的人生传奇为主线,以文学的形式向千万聋哑人伸出援助之手;写了《社区现场》,深入挖掘并讲述了社区各种接地气的百姓故事;写了《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这是《民法典》与“非虚构”的首次相遇;写了《疾病之耻》,善意提醒人们正视积弊甚深的疾病误解……

    ▲李燕燕。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都是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

    “我从2017年开始以自由撰稿人身份专职写作。”回顾近年来的文学之路,李燕燕坦言,或许自己难以触及比较大的题材,但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界形形色色的人,“对我来说,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富矿,因为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今天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我很喜欢‘一叶知秋’这个词,我深信,最终出来的文本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作家对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深度理解、细微洞察和敏锐捕捉。”

    李燕燕认为,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根本的区别在于真实,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如何理解这种真实呢?难道照本宣科描摹社会生活就是真实吗?她表示,“非虚构是‘宽容’的,如果我们把一部非虚构作品比作大树的话,树干和树枝是真实的存在,树叶则可以进行幻化和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也要以真实为依据。”

    报告文学要出彩,她认为重点在于把握两个要素:题材选择和呈现手段。“题材可大可小,关键是熟悉且能够融入其中,因为我们的视角有平视、仰视、俯视之分,基于熟悉程度的平视能够看到最多的面。呈现手段就更丰富了,我们究竟能看见生活的多少个面?我们所见的真实就一定真实吗?如何呈现给读者是作家的本领,感受评判是读者的权利。所有纪实作品都应不遗余力地追求精准生动的语言、合理的结构、叙事的高度技巧。”

    这次“意想不到”的荣誉令李燕燕备受鼓舞,“报告文学一定要敢于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去跨界,在题材和技巧上大胆求新,才能产生更多精彩作品。这个奖项是给45岁以前的我的认可和鼓励,我的路还很长。”

    “李燕燕本次获奖是重庆文学的又一次光荣亮相。”市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市文学创作态势蓬勃,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作品,包括茅盾文学新人奖在内,还斩获了阳翰笙剧本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荣誉奖、冰心散文奖等重要文学奖项20余项,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路上,充分彰显了重庆文学的力量。

    主编:吴国红 | 编辑:贺子桓 | 审核: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