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完全沉浸在剧情和角色中的时候,演员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期待有更加充实的沉浸式互动戏剧本子出现,我的钱包随时standby(待命)……”近日,在四刷完沉浸式互动戏剧《生存戏剧》之后,网友“等下一个晴天”发出了一篇长达900字的repo(指粉丝参加现场节目录制、舞台剧等之后进行的回顾解说报告)。在“等下一个晴天”的描述中,每一个演员的高光表演以及极其细节的设计都让她惊喜。
▲《生存游戏》演出现场。
《生存游戏》是重演戏剧制作出品的第三部沉浸式互动游戏戏剧,自2023年12月1日起在重演浸空间(金源店)开始驻场演出。该剧以21世纪末为故事背景,通过讲述原生人类、机器人、兽之子、德兰圣丁四大族群之间的冲突与困境,引入对生命与人性、对科学伦理的思考。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生存游戏》每一场演出的上座率几乎都超过75%,对于一种较为新颖的戏剧探索形式,这样的成绩已经算得上亮眼。
如今,首轮驻场演出已经结束,但演出之外,关于沉浸式互动戏剧的讨论仍在继续。当游戏环节占据了戏剧演出的一定比重时,观众的参与度大幅提升,这个作品到底怎么定义?是戏剧还是真人互动游戏?后续又将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提升?
带着诸多问题,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生存游戏》演出现场。
如同舞台创新、剧本创新、演绎创新
互动体验只是一种创新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戏剧是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的, 观众面对镜框式舞台, 演出开始,观众席灯光关闭, 全场保持安静, 各自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内容。这样的方式,明确了现实生活与舞台演出的界限,观众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演出的一切。
而沉浸式戏剧,打破的正是传统剧场的规则。“我们开发沉浸式互动戏剧的初衷,就是以戏剧为媒介,以剧情为载体,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深度参与的方式,感受这个真实的戏剧世界。”重演戏剧负责人胡蝶表示,物理空间的拉近让演员就在观众面前“飙戏”,观众可以任意选择阵营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直到戏剧结束之前,都在为自己的阵营争取利益。而观众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戏剧的走向,这是独一无二的观剧体验。
“沉浸式戏剧注重创造一种全面的、多感官的体验,因此我和编剧在创作时,会首先考虑到观众如何在空间中移动,以及他们与环境和演员的互动方式,所以创作初期会考虑更多的突发因素。”《生存游戏》导演袁冶表示,在排练过程中,就在探索不同的观众路径和互动方案,以及如何应对现场不可预测的元素。
▲《生存游戏》演出现场。
在《生存游戏》首演之时,胡蝶曾提到,《生存游戏》兼顾喜欢看戏的观众和喜欢游戏的观众诉求,对150分钟的演出时长进行了分配,剧情和游戏的时间几乎是五五开。但无论是五五开或是四六开,都如同舞台创新、剧本创新、表演创新一样,只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剧情被赋予功能性,演员演出的内容与观众互动参与的比赛高度重合,让整场演出既有戏剧化的叙事,又有自由空间下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社交互动。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沉浸式游戏戏剧到底是戏剧还是游戏?
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所说,交叉融合、边界模糊是当今艺术的共同特点。以戏剧为本底创新延伸出的沉浸式互动戏剧,本身也是戏剧生命力的体现和延续,只要表演的内容与游戏的内容不割裂,整个作品是完整而统一的,且观众始终在场,那么戏剧和游戏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也并不一定要争出一个你强我弱、非此即彼的结果。
延伸剧目生命力
探索文商旅融合新业态
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剧目在驻演一个月的时间内,邀请了重庆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相关专家“挑刺”,边演边调整,以求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几个队伍可以添加一些互相制衡的游戏设置。”“对抗游戏的设计可以更多样化,比如智力类、体力类、团队协作类等,让更多的玩家有参与感。”“增强玩家间的交互属性,不仅能提高玩家的参与感,还能提高玩家多刷的可能性。”……专家们在游戏互动性方面提出诸多意见。
而在驻场演出结束的复盘中,重演戏剧创作团队发现《生存游戏》的受众群体相对比较单一,用户群体与密室、剧本杀等有一定的重合度,而这部分观众往往对刺激的故事情节有较高期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网友“等下一个晴天”也提到,相比于传统戏剧,《生存游戏》的故事逻辑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何丰富故事线?怎样吸引更多样化的观众群体观看?如何在有限的观众群体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最近,重演戏剧创作团队集结《生存游戏》的原班人马,拍摄了人物形象短剧,以此丰富人物的行为逻辑,拓展观众群体,延续作品的生命力。“2023年短剧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有望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我们希望依托原创沉浸式戏剧IP内容做产品延伸,探索线上短剧与线下剧场演出内容的融合推广发展。”胡蝶说。
▲《生存游戏》延伸短剧拍摄中。
令人欣喜的是,为赢得更多的市场关注,一些商业品牌在产品发布推广上也瞄准了这一形式,因为相对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剧,沉浸式戏剧更加注重游戏性和互动性,这使得其演艺内容本身更有优势去做一些不同业态的内容植入与嫁接。
为此,重演戏剧正在探索文商旅融合新业态。目前他们已经与某汽车经销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帮助该经销商做好新品发布推广上的内容融合与嫁接, 而参与剧目本身也可以借此机会拓展受众群体,这是一种“双赢”。
立足本土
进一步探索多种文化的融合植入
沉浸式互动戏剧的制作,是重演戏剧细分受众、引领文化消费习惯的创新尝试和探索。放眼全国,诸如此类的探索不少。比如,2023年的大热电影《消失的她》已被改编成沉浸式盲盒戏剧,谍战沉浸式话剧《北平1948》也在上演中。在这诸多沉浸式作品中,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越剧版《新龙门客栈》就颇为“出圈”。
《新龙门客栈》依托越剧全女性演绎的特色,保留传统越剧的写意、唯美和假定三大特性,通过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戏剧环境,让观众不仅能看到台上的演出,更能在舞台周围进行互动,与舞台的氛围更为融合。豆瓣评分8.4,非传统越剧观众占比超过2/3,这不仅让反串出演男主角“周淮安”的越剧演员陈丽君成为新晋“国民老公”,也使传统戏剧获得了更多关注。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新龙门客栈》的爆火,让戏剧从业者们开始思考新的演艺方式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碰撞。而重庆本身有着厚重的人文底蕴、灿烂辉煌的历史沿革,如何让巴渝文化等更好地融入现代戏剧作品中,引起了业界思考。“后续,我们将从项目立项开始,以年轻观众喜欢的多元文化消费模式,进一步探索多种文化的融合植入,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知与自信。”重演戏剧相关负责人说。
当我们跳出沉浸式戏剧作品到底是游戏还是戏剧之争再来看看,怎样的作品才更有机会“出圈”走进大众视野,答案一目了然——坚持内容为王,以更加多元、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便是文艺作品应该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