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我市举行2023物联重庆创新应用大会,300多名物联网领域企业代表及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物联网生态建设展开“头脑风暴”。会上,本年度全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公布并授牌,挂牌成立“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赋能中心”,并启动《2024中国物联网创新白皮书》,对物联网产业链进行全图谱呈现。
此次大会主题为“立足数字新机遇,构建物联新生态”,由市经信委、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指导,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市物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等协办。
本年度物联网十大案例分别是:重庆安驰电力工程有限公司“AIoT与VR融合的智慧停车集群管理系统”,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中移坤灵物联网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面向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重庆品胜科技有限公司“哑资源数智化管理系统应用案例”,重庆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基于AI的智慧预测分析系统”,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发电机物联监控系统及应用”,同炎数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基于CIM的数字孪生协同建设及运营平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基于5G定制网的国际复材工业物联网创新示范项目”,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海螺设备管理及辅助巡检系统”,重庆大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AIoT+GIS+UWB技术的隧道智能化管理平台及应用”。
市物联网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通过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加速推动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两者实现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截至目前,全市物联网相关企业数量近1700家,规模以上企业600多家,形成“硬件制造、运营服务、系统集成”三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从2015年以来,我市每年都会评选出物联网10大应用案例,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已成规模。”该负责人表示,从历年我市评选出的应用案例来看,主要涉及关键技术创新类、集成应用创新类这两个类别,前者是面向5G、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基于数据采集、数据感知等物联网技术的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等,后者则是运用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重点技术,在工业、交通等领域有深度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创新方式。上述两者共同构成我市物联网应用体系,推动了一大批“重庆造”物联网设备和技术走向市场。
相关链接>>
物联网这样改变生活
新出炉的“2023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来看看其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
有了它,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施行空气污染防治
一直以来,空气污染防治都面临“预警难、追溯难、协同管理难”等痛点。
不过,有了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推出的“中移坤灵物联网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监管能够解决以上难题。
据介绍,该平台系统整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24小时在线监控扬尘、废气排放等情况,并实时将相关数据传送到后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 判断出哪些地方存在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再将信息发送到环保监管人员手机App上。
接下来,监管人员就能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
有了它,隧道建设施工不仅更安全还更节能
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中,隧道施工是大工程,既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又要实现安全施工和绿色施工,建设单位可谓“压力山大”。
此次重庆大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AIoT+GIS+UWB技术的隧道智能化管理平台及应用”,可以解决这些“痛点”。
据介绍,该平台系统以隧道海量物联网设备为数据底座,实现一图展现隧道实时全貌,便于管理人员掌握隧道整体情况。同时平台基于GIS地图,可实现外场道路、隧道设施设 备集中统一管控,具备日常运营及应急突发事件“一键式联动控制功能”,从而有效提升隧道施工各类事件处置能力。另外,平台还完善了隧道调光、通风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 按需照明”“按需通风”,在节能降耗的同时,大幅增强了隧道安全和通行效率。
目前,该平台系统已在大学城复线隧道、渝万高铁隧道等建设项目中投入运用,使用反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