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落地之后,“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已连续三年在重庆举办。作为全国舞蹈艺术交流学习的最高官方平台,顶尖舞者计划的举办给重庆本土舞蹈艺术带来了什么?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作品创作有什么新变化?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院团和舞者。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2021年,“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落地重庆,彼时重庆歌舞团总经理苟晓燕尚在重庆舞蹈家协会任职,她全程参与了引进落地这个平台的过程。
“舞蹈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初引进落地‘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借活动举办,让更多专家和顶尖舞者关注重庆舞蹈发展,给本土各个年龄段的舞者一个示范展示的平台,帮助重庆本土进一步构建起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苟晓燕表示,这些目标,经过三年的力量积蓄,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在苟晓燕看来,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创作、取材、呈现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长期而深入的实践。“我们常常说‘隔行如隔山’,但其实氛围到了,大家对于艺术是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判断和鉴赏的。”苟晓燕告诉记者,“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就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平台搭建,让重庆的舞蹈艺术与其他省市或院校的优秀舞蹈艺术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舞蹈艺术从业者找差距、找不足,努力的方向也会更加明确。
给重庆本土舞蹈艺术注入了“活水”
苟晓燕表示,“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落地三年,她深深感受到重庆舞蹈艺术氛围的变化,与国家大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优秀平台的沟通交流更频繁,而这些交流给重庆本土舞蹈艺术注入了“活水”。
“这三年,其实也是我们借力发力、厚积薄发的过程。”苟晓燕谈到,尤其在2022年到重庆歌舞团任职后,这种感受更加深刻。“比如团里的原创舞剧《杜甫》,在今年进行了一个改进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引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两个优秀舞者来扮演‘杜甫’。”苟晓燕表示,引进的舞者并不是演完就走,而是会与“杜甫”上一任扮演者一起切磋交流,这些经验再传递给本土的其他舞者,或许没多久,就会培养出剧团自己的“杜甫”扮演者。而这,也是“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落地重庆之后,播下的“种子”。
▲舞剧《杜甫》剧照。
“这是一次静待花开的耕耘”
说起“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的落地,重庆芭蕾舞团演员李思雨的内心有些许雀跃。2022年,李思雨获得年度“顶尖舞者”的称号,其参赛作品《惊鸿》也荣获了“年度作品”十佳。今年,她又带着重庆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中的选段再次“征战”,并成功入围全国作品展演。
“如果说去年的参加怀揣的是忐忑而激动的心,今年再次挑战就是一种静待花开的耕耘。”在她看来,“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给了她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舞者一个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比如外出演出时,会惊喜发现自己有了不少粉丝,这对舞者的内心是极大的鼓励。”李思雨表示,这种知名度不仅是针对舞者自己,连带着整个芭蕾舞团都有了更多曝光。
▲排练中的李思雨。
李思雨表示,“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的落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跟随更强大的师资力量、更优秀的舞者探讨,与其他不同舞种的沟通学习也更加顺畅。“比如,我们在与国标、现代舞等不同舞种的舞者交流时,发现一些动作还有别样的发力方式,同样的情感还可以换一种表达,这在我们后续的创作中是很好的启发。”李思雨表示,尽管这种启发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只要“种子”埋下了,便可默默耕耘静待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