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造型独特、数量众多的青铜器,暗藏了什么信息?三星堆遗址发现的8个埋藏坑,形成于什么年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象牙,又该如何保护……
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举行。现场,共计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科技公司的代表分享了关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设施设备创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交流了各自的工作与研究经验。
多团队协作 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富
会议伊始,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许丹阳和赵凡,分别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概括介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三星堆四号祭祀坑的发掘负责人许丹阳分享了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为与会嘉宾及观众介绍了最新挖掘出土的象牙雕、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展现了三星堆的瑰丽、奇特与丰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赵凡则从考古保护体系的建设、文物保护与监测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角度,说到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现场保护与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针对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理念建设,我们推陈出新了五个板块,包括课题预设、考古与保护同步、信息实时传播与展示、应急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同步开展,以及多学科、多团队协同作业的操作模式。”
同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红汇报分享了关于三星堆遗址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她表示,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十四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初步可以判断三星堆发现的几个埋藏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西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温睿就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有机残留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分享。“从残留物反映的祭牲类型看,猪和牛被选作祭牲可能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三星堆祭牲选用反映出其祭祀体系和中原祭祀体系的紧密联系,可以看作是中原祭祀体系的一部分。”
▲专家介绍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阶段性成果。
多学科研究 专家直击“世界难题”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种繁复精美的文物中,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铜器可谓独树一帜。研讨会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坤龙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阶段性成果。“泥芯分析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他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陈坤龙说,这种差异性推测与产地不同相关。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丁忠明分享了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文物铸造工艺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运生,谈到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及青铜器产地来源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三星堆大玉料与彭州蛇纹石的相关性较高。在此基础上对彭州铜矿进行调查取样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研究其与三星堆青铜器的关联性,通过微量元素示踪法表明,彭州铜矿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关联性较大。
象牙提取大有文章
层层叠叠的象牙堆满坑中……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这样的景象令人们震撼。但对文物考古人员来说,大量象牙交错黏连,而且由于失水变得非常酥脆,如何将这些象牙进行提取,成为一个难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俊橙介绍,经过多次探讨,团队决定使用高分子绷带代替传统石膏加固的方法提取象牙,这也是首次使用这样的方法。“2021年3月2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直播中,我们首次采用这样的方法顺利提取了4号坑的第一根完整象牙,后来又在4号坑陆续提取了47根象牙,高分子绷带加固的提取方法也在随后的3、7、8号坑出土象牙的提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重大成果。”
除了大根象牙外,还有大量不容易看到的象牙残片附着于青铜器等共同埋藏的器物上,其提取则面临另一番考验——对精细化的极致要求。
据介绍,光是5号坑的现场发掘工作中,文保人员就通过精细化清理,对提取到实验室的金面具等金器上附着的象牙残片进行了分离,总共提取了269片象牙残片,部分象牙残片上具有雕刻的精美纹饰。“目前五号坑的实验室考古清理还在继续进行当中。”陈俊橙说。
相关新闻
三星堆站首亮相!这条铁路即将开通
11月16日,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7座新建车站全面完工,全长约207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2023年5月铺轨完成,9月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共设青白江、三星堆、什邡西、绵竹南、安州、高川、茂县、石大关、叠溪、镇江关10个车站。其中三星堆站位于广汉市南兴镇与向阳镇交界处,距离三星堆遗址约5公里。
三星堆站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具抽象为站房外立面的整体造型,装修过程中,将外立面檐口褐色调整为青铜色,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彰显了三星堆的文化特色。
恭喜,想去参观三星堆遗址的小伙伴更方便了!
资料来源:央视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中国铁路、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