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扎根秦岭9年与山野精灵作伴 作家叶广芩:动物也有尊严和情感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赵欣
    时间:2023-11-11 22:33:14

    生长在秦岭的秀儿,跟着爷爷一起与秦岭深处的金丝猴群“老曹”一家发生了奇妙的联系:为冬日里挨饿的猴群送食,感受猴王老曹的威严,感动于猴群里的母爱亲情,也在猴群警示下逃脱过猛兽的威胁……

    秀儿的故事来自著名作家叶广芩的新书《猴子老曹》。这部小说是叶广芩继《熊猫小四》之后完成的第二个“动物与孩子”系列故事。“依然是以我在秦岭的9年生活为灵感,我想跟孩子们分享人与动物共生共长的理念,让孩子们知道,动物也有尊严和情感。”11月11日,叶广芩携《熊猫小四》《猴子老曹》做客重庆九龙书城读者见面会,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叶广芩现身读者见面会。记者 赵欣 摄

    “写京味儿小说难免有枯竭的一天”

    作为京味儿小说代表作家,叶广芩在北京出生长大,后来因工作去了陕西。她的《状元媒》《采桑子》等一大批京味儿小说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读者们非常熟悉。但出人意料的是,2018年,70岁的叶广芩以一部《耗子大爷起晚了》空降儿童文学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以动物为主角创作了一系列故事。这些作品几乎斩获了儿童文学圈的重要奖项,其中三部还入选了“中国好书”。

    为什么想要“跨界”儿童文学创作动物小说?叶广芩笑了,“写了很多年老北京的故事,写得有点儿欲罢不能。忽然有一天我想到,这种基于回忆的写作早晚会枯竭的,一个作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像我,在北京长大,受京城文化熏陶,带着城市人的理念创作,本身是一种局限。陕西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地方,应该充分利用那里的文化素材,于是我给组织部提出去基层锻炼,这就去了周至,去了秦岭深处的老县城村,村子只有9户人家,周围森林茂密,动物繁多,我从2000到2009年待了大约9年,感触很深。”

    但起初写动物小说,孩子并不是目标读者,“我就是为动物而写,比如《猴子村长》《黑鱼千岁》《山鬼木客》等等,都是写给成人看的动物小说。后来开始写给孩子们,我觉得必须有孩子的角度去介入,孩子的眼睛里谎言无所遁形,所以我常常思考怎么写才能让孩子接受?思考怎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动物世界?”

    以动物为主角讲故事的作家很多,叶广芩认为,自己的作品可能“更直接,情节更简单”,“编辑说我的故事有些像散文,但我追求细节真实,事件有真实背景。刚好我认识一大批秦岭动保专家,看到了大量的真实的动物生存状况的照片,比如老乡救助熊猫,比如猴子来村里串门等等,基于大量的一手资料创作,才更真实可信。”

    “秦岭9年生活颠覆了我很多观念”

    “动物与孩子”系列是叶广芩从2021年开始立足秦岭展开的一项动物文学写作计划。作为我国南北地域之间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位于华夏腹地的秦岭人文底蕴深厚,这里也成为了叶广芩笔下“熊猫小四”“猴子老曹”等山野精灵的家园。“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报社当记者,几乎每年都要去秦岭自然保护区采访,后来挂职锻炼的9年我更是跟随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走遍了秦岭山水间,对那里的熊猫、金丝猴、羚羊、老虎等都有过近距离的观察。”

    “大熊猫过年窜到村民家里做客,挨家串门,吃遍了各家的腊肉、洋芋、米饭、奶粉。在秦岭的山里,不经意就会与金丝猴相遇。”回忆起秦岭的生活,叶广芩说,与动物相处的经历颠覆了她长期以来的很多观念,“这些山野精灵为我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我写作时总想回到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洗净灵魂,抹掉尘埃,回归自我。”

    “以前总觉得大灰狼可恶、老虎凶猛、小鸟可爱、小兔温柔,我接触了秦岭的熊猫、猴子之后感受变得不一样了。比如狼未必凶狠,它们有感情,对人有认知,也会感恩;小鸟也未必温柔,我看到过两只鸟打架,一只摁住另一只,羽毛都快拔光了,上面那只鸟也毫不留情。”

    叶广芩相信,动物跟人一样也有“思考”和原则,“人和动物是平等的,要尊重动物。在秦岭这九年,等于给我换了一副‘狼心狗肺’,我学会了用动物的眼光来思考和看待世界,我觉得我能理解动物,能跟它们沟通了,所以后来把在农村跟动物接触的经历写了一系列小说。”

    “秦岭的动物们演绎了许多故事,让这片土地灵动而有趣。熊猫看上去憨厚简单,猴子可是鬼精鬼精的,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性情,它们最崇尚自由,气性也很大。动物会让我们看到人不是万物之灵,任何生命都是有感觉的,是值得尊重的。”她说。

    ▲叶广芩为小朋友签售。记者 赵欣 摄

    重庆糍粑小面是跨越50多年的记忆

    本次来重庆举办读者见面会,是叶广芩特别期待的事,“我对重庆很有感情,因为有亲戚在这边,1970年就来过,印象很深。”

    她的交通工具也很有意思,既不是飞机也不是高铁,而是一行人从陕西自驾来渝。

    “简直晕楼了! ”她笑称今天的重庆让她“犯晕”,“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重庆变化太大了!”

    不过,最深的记忆还是1970年的重庆美食。“一个是在磁器口吃的炸糍粑,一个老太太卖的,我们北方没有油炸糍粑,所以我记忆犹新;还有是到北碚吃的豌豆小面,才八分钱,太好吃了。以至于现在我一说起重庆,就想到小面,想起从前。”

    主编:兰世秋 | 编辑:何旭 | 校对:朱丹红 | 审核: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