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渝中区较场口地铁站6号口出来之后走一公里许,拐进民生路再穿过四贤巷,一条隐藏在高楼大厦间的小巷子跃然眼前,这里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繁华与古老只有一线之隔。
这里,就是重庆仅存的遗址级别的民俗生活写照——渝中区百年老街区鲁祖庙传统风貌区。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品质提升后,所有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记者 齐岚森 摄
位于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东北角的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在两年前开工建设。10月31日,渝中区发布消息,目前工程已经全部完工,11月上旬将进行竣工验收。届时,一个全新的鲁祖庙将精彩亮相。
再现老建筑“素颜”之美
说起鲁祖庙,重庆人并不陌生,这条不过百米长的街道,曾是老重庆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商贩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不仅拥有重庆地道的美食、美丽的鲜花,还有难以让人忘怀的老重庆市井气息。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品质提升后,所有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老砖墙上的青苔清晰可见。记者 齐岚森 摄
2019年,鲁祖庙片区被评定为“重庆市传统风貌区”,风貌区由大同路、民生路、石灰市街、民权路四条道路围合而成,交通通达性较高,其间穿插有难以计数的小巷。巷子两旁存留下大量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建筑,是重庆仅存的遗址级别的民俗生活写照。
2021年开始,老街区被围上了挡板,一场蝶变在老街中悄然启幕。
两年之后,挡板被拆除,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建筑一扫颓容,露出了它们本来的容貌。
蝶变,并没有大刀阔斧,而是精雕细琢地进行着。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品质提升后,所有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记者 齐岚森 摄
“我们几乎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核心区内的十余栋老建筑,可以说,人们现在看到的风貌区,就是鲁祖庙本来的模样。”鲁祖庙核心区建设方——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东说。
“原汁原味”四个字背后,是尽力不动一砖一瓦的留存。
占地6000平方米的核心区里,十余栋破旧的老建筑鳞次栉比,狭窄的巷弄被杂物、棚屋占据。
修缮工作人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老建筑们“洁面”。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品质提升后,所有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记者 齐岚森 摄
“每栋建筑都至少剥了三层‘皮’下来。”李东说,他们原本以为揭开建筑表面贴的瓷砖后,就能看到原始的墙体,可没想到,瓷砖下,还有一层层后期刷上去的灰浆。
于是,剥掉斑驳的瓷砖,洗去飞翘的“粉底”,老建筑的真容终于一点点呈现在人们面前。
十余栋老建筑,可不全是一个颜色,“洁面”完毕后,修缮工作人员发现,风貌区里,青砖黑瓦和红砖黑瓦的房屋交错林立。
怎么办?
留存,尊重历史给城市留下的印记。
于是,在修缮完成的核心区里,青红撞色的建筑风格,成为鲁祖庙核心区的最大特色。
接下来,修缮团队们就开始为核心区“通风”。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建筑围挡全部拆除。记者 齐岚森 摄
“原本核心区里,只有一条路进出,后来经过我们查勘,发现了其他6个被后期堵塞的通路。”李东说,拆除违章搭建的棚户后,7条充满山城意趣的通道被彻底疏通。
7条巷道中,有4条的出口在大同路、3条的出口在民生路。未来游客们可以在这些巷道中感受不同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的别样渝派老街区风情。
留下屋顶上罕见双曲拱建筑
鲁祖庙核心区内建筑种类繁多,诞生于各个不同的年代,留存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其中柏庐建筑群、105号民居是文物保护建筑,99号楼是优秀历史建筑。
但说起最难修缮的建筑,李东却直指大同路75号。
为什么?
答案藏在鲜为人知的屋顶。
顺着楼梯爬上这栋普通的居民楼顶天台,一处拱形建筑突兀地出现在眼前。
▲10月31日,渝中区,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焕新亮相。品质提升后,所有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老石墩上的青苔清晰可见。记者 齐岚森 摄
难点,就在建筑内部的拱顶。
原来,这个拱顶并不是浇筑而成,而是用红色的砖块,如贝壳表面的波浪纹路般一点点修砌。
“当时我们看到这个屋顶都惊呆了,双曲面的红砖,完美地给我们展示着重庆人的建筑工艺。”李东说,修缮,最简单的办法是拆掉改为水泥顶,但是,这个念头从他脑海里仅仅一闪而过。
“好多重庆人还不知道这栋建筑的存在,留下它,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一句留下,有多难实现?李东说,为了这个屋顶,他们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
修缮工作人员先是拆除了建筑内所有后期修建的隔墙,让11米长的双曲拱彻底露出真容,然后为它搭上保护架。
在双曲拱本身不能动分毫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决定通过加固两边的墙体来稳定曲拱构造。
一点点配比、一点点试验,经过400多天的努力,这个特殊的拱顶建筑工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未来它会被如何活化利用,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至少通过我们的努力,市民和游客们能够亲眼见到这个记载着重庆城市记忆的建筑风格。”李东说。
鲁祖庙远不止“花市一条街”
提起鲁祖庙,老重庆人心中第一跳出的就是“花市一条街”。可你知道吗?这片百年老街区远远不止鲜花那么简单。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说,清末民初,随着重庆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重庆商品交易活动频繁,经济日益繁荣。当时的手工艺匠人多聚于民生路一带。由于工坊活计繁多,常有事故发生,众人商议筹划, 于1911年自发集资建鲁祖(鲁班)神庙一座,求其庇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逐渐发展成为手工艺品制作和交易的中心,聚集了许多工匠和商人,成为当时渝中半岛上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
抗战时期,重庆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全国七大书局尽数迁入重庆,大多集中在民生路一带。书店包括古籍书店、私营双江书店、青年出版,当时颇有名气的世界书局重庆分局便在鲁祖庙街的转角处。
与此同时民生路也堪称当时的媒体中心,在那个主要依托报纸作为公共传媒的年代,鲁祖庙附近民生路上的报社包括《经济日报》《自由导报》《新华日报》《中国夜报》《中国午报》《褒贬新闻》《读书出版社》《国民公报》等,影响之大不容小觑。
由于当时的民生路上有许多报社、书店等,旧时被称作文化一条街。
自上世纪末以来,鲁祖庙街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现代重庆最早的新鲜花卉集市,在当时堪称重庆最大的花卉集市,至今,这里依然是重庆最繁荣的花卉市场之一。
老居民心中“重庆最幸福的街道”
“鲁祖庙是我心中最幸福的街道。”说起自己曾经居住了40多年的老街,张华林一脸怀念,“很吵,但很幸福。”
张华林说,在他的记忆里,鲁祖庙是喧嚣而美丽的。喧嚣是因为这里是24小时不眠的鲜花一条街,“我就几乎没见过那些花店关过门,每天凌晨,全国各地的鲜花就被一辆辆小货车运到街口,然后五颜六色的花儿就从货车上源源不断地被搬下来,送进街边一个个店铺里。”
然后就是剪刀的咔嚓声和水桶的碰撞声,花店的老板和员工们开始趁着路灯和店里的灯光,修剪刚刚运到的花枝,把它们分门别类地装在水桶里,准备迎接顾客的到来。
这样的忙碌一直要持续到清晨,此时,已经有一早来买花的顾客涌进不宽的街道了,挑花、买花、包装、运送……“你从窗口看下去,不仅街两边都是花,就连街道上,都满是流动的花束。”张华林说,他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那条承载了他半辈子记忆的老街景色。
为什么会说鲁祖庙是最幸福的街道?张华林笑言,那是因为老居民们常常议论,一束束鲜花背后,都是一个个幸福的故事,“立业、恋爱、结婚、生子、谢师、拜友……你说,哪一件不是幸福的事儿呢?”
在解放碑上班的刘鹏,对用“幸福”来形容鲁祖庙也非常赞同,“我人生第一次买花,就是在鲁祖庙,我至今都记得,是橙色的郁金香,送给我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那是她最喜欢的花。”
刘鹏说,就连他们的婚礼,也是在鲁祖庙买的鲜花搭建的舞台,“前两年,我们俩没事的时候,都还会一起到鲁祖庙来买花带回家,总觉得家里有了花,就更加温馨幸福了。”
据悉,修缮完成的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将不仅仅只有鲜花。目前,项目建设方已开始对外招商,未来,这里将形成集鲜花销售、文创打造、品牌书店、特色餐饮于一体的传统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