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万里长江“第一佛”——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完工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晟
    时间:2023-10-29 18:51:04

    在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有一尊高达7.5米的大弥勒佛像,俗称“大佛”。它背依雄山峭壁,面对东逝江水,站在“大佛”处可远眺朝天门与江北城。

    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的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

    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是川渝石窟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元末明初石窟造像,是研究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典型实物样本,同时也是山地区域独特佛教建筑规划的重要体现。

    10月29日,南岸区文管所所长胡娟说,历经8年时间,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工作已经完工,并通过了专家的初步验收。

    修缮完成的“大佛”,将在以它为中心的滨水公园建设完成后,对市民重新开放。

    ▲南滨路大佛寺段滨水公园效果图。南岸区文管所供图

    上百“手术”器具齐上阵

    修复“大佛”18种疾病

    从兴建至今,弹子石摩崖造像已经600余岁高龄。

    600余年的时光流转中,紧邻长江、露天而立的大佛,“病痛”缠身,造像表面裂隙纵横,风化和微生物病害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医”的地步。

    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弹子石摩崖造像,开始为“大佛”会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实施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缮工程。

    “大佛”的身体情况究竟如何?

    在给它做“手术”前,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体检”。

    石质残缺、粉化剥落、裂隙、大漆起翘……在“体检”报告上,开凿于元末明初的“大佛”,一共身患18种疾病。

    18种疾病、600余岁高龄,治疗“大佛”绝不是简单活儿。

    弹子石摩崖造像被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试点项目”,并作为川渝石窟砂岩风化病害治理技术的示范项目地。

    为了让它再现昔日风貌,小到手术刀、镊子,大到洁牙机、红外线成像仪,上百件“手术”器具,被搬进了为“大佛”治疗的“手术室”。

    随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36位专家入驻弹子石摩崖造像。修复工作以治理影响石刻造像安全保存的病害为主,此外专家们还清理了“大佛”表面有害附着物,降低盐分对砂岩的影响,加固、回贴粉化、起翘的表面装饰层,对出现的裂隙、空鼓部位进行修复,对危岩体实施抢险加固。

    同时,专家们还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大佛”开展了微环境整治、场地排水、振动监测、岩体稳定性监测等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伴随施工过程的开展,还同步持续进行材料应用与效果评价、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等研究。

    经过前后8年的工作,弹子石摩崖石刻已经走出“手术室”,再现昔日风貌。

    ▲弹子石摩崖造像老照片。南岸区文管所供图

    南滨路打造通江达山的滨水公园

    以“大佛”为中心增强文化体验

    虽然弹子石摩崖造像已经修缮完工,但是目前“大佛”的网状“纱布”还没有彻底拆除,它将在其附近的滨水公园建设完毕后,一起对外重新开放。

    这尊矗立在江边的摩崖造像并不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正南北方向开凿,而是以面江为原则,依山就势布局。寺庙格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长江走向、山形地势等因素,反映出寺庙的修建具有严密的规划设计。造像周边区域仍可见有建筑台基、寺墙、亭等一批清代佛教建筑遗存,对研究川渝地区清代佛教寺院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而自元末延续至今的这座大佛,记录了这一时期川渝地区佛教的兴衰史,为研究川渝地区的石窟寺考古、宗教史、美术史、建筑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数字化留存的弹子石摩崖造像头部扫描图。南岸区文管所供图

    那么,正在兴建的滨水公园是什么模样呢?

    据悉,滨水公园位于南岸区南滨路大佛寺桥下,将利用原有建筑台基,重新塑造大佛寺钟鼓亭台,凌霄汉台,五佛殿台和芦花岸台“四台”场地,顺应地势形成通江达山与顺江游憩景观。

    其中凌霄汉台将打开观江视线,形成崖岸观江平台。五佛殿台将保护文物建筑,保留现状大树,梳理人行流线,增强佛寺文化体验。芦花岸台将结合佛寺塑造滨江仪式平台,重塑历史场景。

    塔声广场改造将建设跑步环道、望月驿站、月映白塔、得月书屋、阳光草坪和云光星影廊等。

    “未来,市民们不仅可以再次一睹‘大佛’庄严宝相,还可以在滨水公园里看山望水。”胡娟说。

    ▲南滨路大佛寺段滨水公园效果图。南岸区文管所供图

    明玉珍为镇江中水妖开凿大佛

    大佛肩负水文标示的重要作用

    “大佛”是何人所建?在600余年历史里,它又肩负了哪些重任?

    究其开凿原因,据史料记载主要是为了镇江。

    当年,长江重庆段水患频繁,江水流经“大佛”这段江面滩险浪急,行船常在这里触礁沉没。

    据乾隆《巴县志》记载,明玉珍为“镇水妖驱鬼怪”,命都察院邹兴于元至正22年(公元1362年)在人头山对面高崖之上雕凿弥勒大佛,以镇江中水妖保黎民平安。

    为什么大佛会是弥勒佛呢?

    因为当时大夏政权尊崇的“明教”认为弥勒佛降生,光明世界就会来临,百姓美好愿望就会实现,所以大佛最终被确定为了一尊弥勒佛。

    从凿成之日起,弹子石摩崖造像在此度过了数百个春秋,经历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任凭风吹雨打,水涨水枯,始终坚如磐石,稳如泰山,静静地守在长江边上,令古今朝拜者和过往船客肃然起敬。

    除了供老百姓朝拜所用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大佛在数百年的岁月里,还肩负着水文标示的重要作用。

    自弹子石摩崖造像开凿完成以来,重庆的老百姓就把大佛视为天然的洪水标尺。

    相传每当春夏江水上涨,便会淹至佛脚、佛身、佛头,老百姓分别称为“大佛洗脚,大佛洗手,大佛洗脸”,来表示洪水上涨水位。

    由于靠近江面,每到夏季,大佛洗脚的场面并不鲜见。2013年,大佛更是被江水洗了手。但民谣里的大佛洗脸,已经许多年不曾出现过了。

    主编:吴国红 | 编辑:贺子桓 | 校对:袁文蕙 | 审核:何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