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的上游永川龙、大石坝出土的江北重庆龙、“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重庆自然博物馆内那些著名的恐龙明星,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10月9日,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重庆自然博物馆将在西南地区率先把馆藏的珍贵化石标本一一“起死回生”。首批60余件“复活”的化石标本,将在春节前与观众见面。
▲重庆自然博物馆计划采用AR导览的化石标本。受访者供图
除了恐龙厅里的大小恐龙骨架化石,贝林厅里的非洲大草原动物标本也将在博物馆里上演非洲草原动物大迁徙的震撼画面。
重庆著名恐龙明星全在“复活”名单之列
“自然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仅仅是文字的讲解,对孩子们来说,稍显枯燥,所以我们决定,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为馆藏的化石标本加上‘血肉’,由它们‘亲自’来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高碧春说。
在高碧春的手中,有一份中秋国庆期间博物馆游览人数的统计表,表格中,博物馆内的“恐龙厅”和“贝林厅”是参观人数最多的两大展厅。
这份翔实的统计数据,为“复活”工作提供了权威支持。首批60个“起死回生”的化石标本,将大部分从这两个展厅中诞生。“仅仅是恐龙厅,我们就已经选定了至少20位‘恐龙明星’。”
借助高科技手段,这些化石明星们将讲述怎样的故事?
高碧春说,每一位“恐龙明星”担负的工作都不同。
比如,合川马门溪龙这个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就将承担全景式讲解化石发掘的故事。“我们计划通过增强现实,将近40吨的化石发掘过程再现在观众们眼前,同时,这具体长24米的庞然大物,也将穿越时空而来,出现在观众面前。”
上游永川龙,这个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几近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将担负肉食恐龙食物链讲解的重任。而和它同一地区出土的巨型永川龙,则将用自己“老大”的地位,讲述永川龙在侏罗纪的霸主生活。
针对不同年龄观众推出三个“复活”版本
除了手中的中秋国庆游览人数统计表,在高碧春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博物馆在假日期间进行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的主题,就是征集观众们希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的观展体验。
▲AR导览设计制作团队正在“复活”恐龙。受访者供图
“我们发现,对幼儿及小学年龄段的观众来说,他们更喜欢看到以动画片为主的讲解。而中学到大学的观众,则更喜欢听专家的详细讲解和看电脑合成恐龙的科普内容。”高碧春说。
基于此,重庆自然博物馆将“复活”的化石标本们进行了分类,并计划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三个版本的内容。
其中,青少版将通过可爱的动画形象,有趣的动画场景生动还原标本们的故事。亚洲象、双角犀鸟、草原犬鼠等一众博物馆贝林厅里的“明星”,都在此列。
而普及版,则将通过电脑增强现实,以3D形象,全方位展现化石标本背后的故事。上游永川龙、重庆江北龙、许氏禄丰龙等一众恐龙厅里的大明星,被划归到了普及版之中。
在第三个版本——专家版中,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将现身虚拟现实之中,亲自为观众们进行讲解,这个版本更多针对成年观众,希冀通过专业的讲解,让观众们更加详实地了解精彩纷呈的“动物世界”。
“复活”一个化石标本需要至少7个小时
化石标本的“复活”工作就是画画漫画、做几个3D虚拟形象?
承担此次AR导览设计制作任务的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华说,仅仅是“复活”一个化石标本,就需要至少7个小时,这还不包括讲解词的反复核对修改。
“为博物馆制作AR导览,是一件非常科学严谨的事情,如果观众们从博物馆里汲取的知识都是错误的,那么博物馆就失去了科学普及的意义。”杨晓华说,基于此,每一份将出现在AR导览中的讲解词,都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们反复核对过的。
同时,AR导览中的每一个动画场景、3D虚拟形象,也是经过了专家们的反复校对,避免任何一点的错误出现。
那么,未来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观众们,将得到什么样的观展体验呢?
杨晓华说,AR导览制作完成后,将借助摆放在博物馆中的AR眼镜完成导览工作。
届时,观众们在租用AR眼镜的同时,将得到一份导览手册,明确指出可以进行AR导览的化石标本。
使用导览也非常方便,观众们只用站在化石标本前,眼镜里就会自动开始播放导览内容。如果遇到节假日博物馆内观展人数过多的情况,观众们还可以通过说出化石标本标号,唤醒AR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