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你家饭馆吃饭,被你的猫咬了,你肯定要赔的!”
“你自己逗猫才被咬,关我什么事!”
……
前段时间,来自东北的游客刘先生在黔江区濯水古镇某餐馆吃饭时,挑逗餐馆老板的宠物猫被咬伤了右手。一时,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互不相让。
黔江区法院濯水法庭了解情况后,联合当地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在“天理良心”调解室对该纠纷进行调解。一个多小时后,双方现场达成赔偿协议。
“确实处理很快,很高效。”远道而来的刘先生感叹说,由于当地调处及时,他的旅途计划未受到多大影响。
其实,这样的矛盾纠纷调处,经常在濯水古镇“天理良心”调解室上演。据了解,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黔江区法院依托濯水古镇特有的“天理良心”诚信文化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天理良心”调解室,成为当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重要载体。
古镇文化融入诉源治理 协同推进多元解纷
9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濯水法庭“天理良心”调解室。该调解室坐落于濯水古镇景区内,远看,那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仿古小楼,与古镇的建筑融为一体。
走近看,小楼门脸端庄,古色古香。门楣上方,挂着一块黑色木质招牌,上面刻着金色大字——天理良心调解室。
室内,一张长条大木桌配上6把实木靠椅,正中墙上写着“做事须循天理 为人且为良心”12个字。
“我们就是要将这12个字的古镇文化,融入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当中。”黔江区法院濯水法庭庭长田鹏飞告诉记者,濯水古镇是古商运码头,商贾文化历史悠久。古镇上,矗立着一块清代石碑,碑上镌刻四个大字“天理良心”,告示世人做事要循天理、为人讲良心,天理良心文化传承至今。
黔江区法院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把这种诚信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中,在濯水古镇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天理良心”调解室,协同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建设。
“我们既然来这儿,就要讲天理、讲良心!”
前不久,两名中年男子来到“天理良心”调解室。其中,身穿紫色花衬衣的男子右脚受伤,拄着拐杖。
“对呀,你提要求也要讲良心啊,不要太过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两位先不要激动,先坐下来,慢慢说!”接待他们的正是田鹏飞。
原来,拄拐的男子名叫粟某华,今年6月,他在为黔江区冯家街道柏腊村一户村民修化粪池时,不小心锯伤右脚。
“我这次住院,花了11000元。”粟某华指着自己包着绷带的右脚说,他养伤要几个月时间,也没有能力外出务工赚钱。所以要求包工头徐某华赔偿医疗费、生活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后续医疗费等共计5万元。
“我没有不愿意负责,也不是不赔!”徐某华听后一拍桌子,提高声音说,“大家凭良心讲,他要求这个金额过分不!”
见两人争执不下,矛盾逐渐激化,田鹏飞决定立即组织“一庭两所”,对当事人进行现场调解。
很快,当地派出所民警、司法所调解员都来到调解室,与田鹏飞一同开展调解。
“我受伤这个帐,你们得算细了!”
“我现在工程款也没下来,家里困难,拿不出这么多钱。”
……
最终,通过证据审查,过错责任划分,合理计算出徐某华一次性赔偿粟某华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各项费用28000元。
“一开始来法院,我还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就解决了。”粟某华在司法确认申请书上签字后感叹说。
“合情合理,我们都认可。”走出“天理良心”调解室,徐某华和粟某华握手言和。徐某华也现场支付了11000元,并承诺10月30日前付清所有费用。
田鹏飞坦言,把“做事须循天理 为人且问良心”古镇特色文化融入调解中后,讲法、讲理、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很快营造起来,调解成功率也大幅提高,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诉前、消灭于萌芽。
如今,不仅是家庭、邻里矛盾,经济类纠纷大多也能在“天理良心”调解室“一站式”解决。
据统计,自2021年11月“天理良心”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500余件,调解成功300余件。
整合资源解纷 45名“乡贤”当上便民诉讼联络员
49岁的钟世勇是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的养蚕产业大户。这些年,他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老钟”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响当当”。
这不,蒲花社区村民遇到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找老钟去断是非。
“老钟,快来!李叔和老汪又闹起来了!”今年春节,钟世勇接到村民的电话,赶紧来到蒲花社区4组。
“老李、老汪,大过年的咋个又吵起来了嘛!”在钟世勇的询问下,才知晓了缘由——
李大爷的房子挨着汪大爷的复垦地。原本,房子边上有70公分宽的边沟。汪大爷把土地复垦时,将这边沟也填满土,种上了菜。
看过现场后,钟世勇找来卷尺,以房屋前的街沿为参照物进行测量,发现确如李大爷所言,房屋边沟被占。
“这个就是我的地,你们随便量量,就说是老李家的?”汪大爷始终不认可现场的测量,第一次调解不欢而散。
春节后,钟世勇第一时间来到“天理良心”调解室,与田鹏飞一同对此事展开调查。最后,通过相关部门的帮助,调出了老李家原有的初测土地图片和房屋竣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对。
“老汪呀,图纸一清二楚,现在证据确凿咯哟!”这次,钟世勇没有同时找到两人,而是单独来到了汪大爷家中。
“看不懂,看不懂,我肯定没问题的。”汪大爷接过图纸看了一会,便摇着头把图纸退回钟世勇手里。
“我私下过来,就是为了你们邻里关系着想。”钟世勇也不着急,把图纸拿到桌上铺开,一边讲解房屋位置比对情况,一面向汪大爷讲法律明道理。
“老钟,你说的话我们信服,这边沟我给他退回去。”约半小时后,汪大爷在调解书上签了字,并承诺尽快恢复边沟。
在钟世勇的调解下,这起相邻权纠纷圆满得到解决。到现在,李大爷和汪大爷两家再也没闹过矛盾。
据了解,为整合解纷资源,濯水法庭“天理良心”调解室在辖区选聘45名“乡贤”为便民诉讼联络员,老钟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通过当地推荐、法庭备案的方式,让乡贤担任便民诉讼联络员,作为司法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乡村、社区和网格。”田鹏飞说,45名联络员中,有的是老书记、老干部,有的是退休教师,还有的是当地产业带头人。他们熟悉社情民意、风俗地理,在群众心中为人正派、处事公道、热心公事,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威信。
田鹏飞介绍,在日常工作中,便民诉讼联络员不仅是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还是法庭工作的“参谋员”。他们在化解纠纷过程中,用“天理良心”道德碑的故事启发人、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用和为贵的精神感化人,营造讲法、讲理、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推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开辟绿色通道 旅游纠纷平均处理时长不到24小时
采访中,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黔江域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辖区矛盾纠纷中旅游相关占比较重,这也是将“天理良心”调解室前置到濯水古镇景区内的原因之一。
“我和小孩在水车坪景区骑马,小孩从马上摔下来了!”去年“五一”节,张女士抹着眼泪来到濯水法庭申请立案。
见情况紧急,立案窗口工作人员仅用20分钟,当场完成立案,并马上通知景区管理人和黔江某旅游公司负责人陆某到“天理良心”调解室进行调解。
“不到一小时,双方就达成一致,旅游公司负责人陆某现场兑现了赔偿。”田鹏飞说,针对旅游纠纷旅途时间短、人员流动大、矛盾纠纷小等特点,濯水法庭开辟“绿色通道”,做到旅游纠纷快立、快调、快结,旅游纠纷平均处理时长不到24小时。
“同时,为创新服务黔江旅游发展,我们还集中管辖黔江全区的涉旅游纠纷案件。”田鹏飞介绍,为此,“天理良心”调解室还在“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平安办、村(居)委员会、游客服务中心等力量,组建涉旅游纠纷联调处置中心,形成全覆盖、全天候的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
据统计,“天理良心”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已诉前调处涉旅游纠纷及涉景区建工类纠纷案件50余件。
田鹏飞表示,下一步,将对“天理良心”调解室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坚持文化引领,将“天理良心”诚信文化融入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持续营造“讲法、讲理、讲诚信”的氛围,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