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记者 赵迎昭 摄
9月14日,刚踏入红岩革命纪念馆大门,四川游客李欣就被大厅一角的“红岩文物多维信息展示平台”吸引。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的红岩文物多维信息展示平台。记者 赵迎昭 摄
“饶国模收藏的景泰蓝花瓶”“宋绮云使用的白瓷酒杯”“张学云送给妻子的礼品盒”……轻拂屏幕,一件件文物跃然眼前,滑动手指,文物也会随之转动,无死角展现出来。点击放大按钮,文物表面的花纹、字迹,乃至细微裂缝都清晰可见。
“这可比在展厅里看得清楚多了!”李欣带着惊喜的神情说。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的《新华日报》期刊查询系统。记者 赵迎昭 摄
这得益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大力推进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在主题教育中,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强化担当有为,突出以学促干,推动发展成效明显,实现了馆藏珍贵文物4009件(套)的数字化采集。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馆藏可移动文物8688件(套),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纸质文物。纸质文物属于有机质,较脆弱、难保存,极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虫霉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患上各种疾病。
▲曾家岩文化客厅内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数字展示交互系统吸引游客参与。记者 赵迎昭 摄
“将文物数字化,可以减少对脆弱文物的损伤,让它们安详地在展柜和库房里保存和见证历史。另一方面,数字化成果可以为学者研究提供更多方法和途径,增强游客参观游览、学习党史的体验感和互动性。”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技术设备部副处长彭亮说。
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之宝。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为每件珍贵馆藏文物定制了数字化保护方案,利用高精度平面扫描、360°高清环拍、三维扫描建模等方式,对馆藏4009件(套)珍贵文物和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现数字化保护。有了数字化空间的复制载体,文物信息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当然,文物数字化还让那些曾鲜为人知的文物重见天日,便于拓展文物研究、开展社会教育等。
“这位革命先辈、先烈是怎么使用这件物品的?这件物品有着怎样的故事?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只有把文物展现出来,用文物讲事件,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为什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我觉得这是让革命文物以数字化形式活起来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彭亮说。
文物数字化,要久久为功、不懈努力。接下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将对文物数字化资源进行多元开发,并在学术研究、产业转化以及展览展示、文化传播等领域实现更为有效的利用,努力提升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