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40余年坚守 八步沙“六老汉”让沙漠变绿洲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赵欣 甘肃武威报道
    时间:2023-09-14 22:05:18

    9月13日,满载来自全国各地“一带一路上的河西走廊”全媒体采访团记者的巴士,从宽阔的柏油马路拐进了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林场小道很窄,曲折蜿蜒,向林场深处伸展。热浪滚滚,阳光刺眼,沙地里,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顽强生长。

    ▲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如今绿意盎然。记者 赵欣 摄

    路的尽头是一圈栈道,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在那里等候。这位71岁的老人戴顶草帽,黧黑精瘦。其身后,是数万亩绿意盎然的林场。

    古称凉州的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作为“河西四郡”之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隘,也是古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镇,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誉。

    八步沙位于武威市古浪县东北,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向南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东临大靖城,西靠土门镇,南有祁连山脚下的明长城,向北延伸便进入腾格里沙漠。这里曾经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严重侵蚀着周围村庄和农田,威胁着周边铁路、公路的畅通,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

    ▲郭万刚自豪地比着手势说,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30多公里。记者 赵欣 摄

    20世纪80年代初,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等“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在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治沙造林。42年过去,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和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治沙造林群体。

    “为什么叫八步沙?有种说法是谐音‘跋步沙’,意思是这里流沙遍地很难行走。‘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就是过去我们小时候的真实写照。”郭万刚介绍,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生态脆弱,因为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已寸草不生、黄沙漫地。

    郭万刚说,包括他父亲在内的第一代治沙人发现,如果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就能把沙子固定住,树苗就能保住,于是形成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法;到了自己这第二代治沙人,开始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如今,以侄子郭玺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则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是郭万刚献身治沙事业的第40个年头,本着“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精神,他见证了在三代治沙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沙漠变成绿洲。

    “过去,这里的风沙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如果我们不治沙,沙漠就会向祁连山不断推进,祁连山也会慢慢变成一座沙山。”郭万刚远远指向林场边缘。那里,祁连山起伏的山峦清晰可见。

    ▲八步沙治沙纪念馆,“六老汉”精神代代传。记者 赵欣 摄

    截至目前,三代治沙人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 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花卉、苗木800多万株,埋压稻草3万多吨,播撒草籽3万多公斤,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省道、高速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栽植苗木500多万株。

    更难得的是,八步沙林场不但创造了生态奇迹,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据专家评估,八步沙林场防风固沙林带经济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在于,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

    作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代表,勤恳忙碌了40年的郭万刚,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授予“林业英雄”称号,成为新中国第四位“林业英雄”。

    “成绩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郭万刚说,经过多年治理,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30多公里,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风沙天气也明显减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我们还要努力,让生存环境越来越美丽。”

    主编:吴国红 | 编辑:袁文蕙 | 校对:柏云辉 | 审核: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