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在柳格高速公路疾驰,车窗外,天空辽远,戈壁茫茫,一眼望不到边。当然,此时最好不要向外张望,骄阳正盛,阳光会刺得人眼疼……9月8日,“一带一路上的河西走廊”大型全媒体采
▲瓜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广场上,张芝的雕像映衬着蓝天,巍然屹立。记者 赵欣 摄
访团从敦煌出发,约1小时车程,抵达河西走廊西端的另一重镇——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千年文脉绵延草圣故里
地处甘、新、青、内蒙古四省(自治区)通衢之地,瓜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丰富的文化遗存孕育出了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千年文脉浸润着这座丝路古镇,这里有与敦煌莫高窟媲美的东千佛洞、榆林窟,有堪称稀世珍宝的象牙造像,这里也是汉朝书法大家——草圣张芝的故乡。
▲瓜州寰泰储能生产基地陈列馆展示的储能设备。记者赵欣摄
书法学习者对“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主角正是张芝。瓜州县以张芝为主线打造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广场上,张芝的雕像映衬着蓝天,巍然屹立,他右手执笔挥毫,目光炯炯,望向远方,带着一笔飞贯开创书法汪洋恣肆先河的风采,仿佛越千年而来。
▲瓜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展厅,以张芝为主线,讲述书法三千年演变。记者 赵欣 摄
“这是中国西北第一座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让张芝文化从历史典籍回归到现实。”工作人员介绍,产业园以中国书法演变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载体,展现草圣张芝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具备多种文化功能。近年来,通过举办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和张芝书法艺术节,以书法为媒,张芝文化与边关文化等传统文化,为瓜州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灵魂。
红色文化传承峥嵘记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著名的古代边关玉门关,就在瓜州晋昌县。从历史深处走来,古代的瓜州见证了将士征战沙场扬威边关,今天的瓜州,记录了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一段峥嵘岁月。
▲瓜州城北村的红色文化雕塑走廊。记者 赵欣 摄
瓜州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937年,红西路军将士在瓜州奋勇作战、殊死搏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作为红西路军最后征战之地和人民军队新兵种的决策之地,瓜州县倾力打造红色文化基因库、革命精神传承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红西路军征战历史为主线的红色文化发展格局。
在紧邻瓜州县安西旧城遗址城墙的城北村,不但有纪念安西战役的雕塑长廊,还有瓜州首家红色基因传承馆。从岁月峥嵘忆往昔,到敢教日月换新天,再到改革开放气如虹、赓续前行共筑梦,四大篇章讲述了瓜州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奋斗精神,也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继续谱写奋进发展的壮美诗篇。
绿色经济筑起“陆上三峡”
瓜州所在的酒泉市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中,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在“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大背景下,瓜州全方位发力绿色经济,构建起“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已于近日正式投产的瓜州寰泰储能生产基地,标志着瓜州县百亿级储能产业链已现雏形。走进基地陈列馆,一套套由液流电池+电堆的储能组件映入记者眼帘。“这些组件构成了巨大的电化学储能矩阵。”寰泰工业(瓜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奎介绍,两桶电解液加一个电堆,就是一套储能设备,在大中型储能项目建设中,液流电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且可运用于多场景。
“一套套储能设备聚在一起,就是巨型‘充电宝’,可在新能源电力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李文奎说,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可充分弥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广泛用于风光电厂配套储能、共享储能场景,可实现大规模电能存储和释放,形成多能互补、共享绿电的发展格局,从而助力甘肃“陆上三峡”战略构想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