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作家协会制定并印发了《重庆市作家协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学工作实施方案》,旨在引导广大重庆作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讲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故事。
▲川渝儿童文学作家沙龙。重庆市作协供图
近年来,重庆市作协在推动成渝文学发展方面不遗余力,做了许多实事,其中包括:签署《四川重庆文学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文学作品《创作指引》,并对重点作品采取四川重庆双扶持;联合举办两地作家培训,互派作家讲课;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共同助推川渝文化旅游经典品牌打造,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等各类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
干实事,创亮点。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川渝两地的文学发展亮点纷呈。
亮点一:文学+环保
▲第二届“双城绿动话发展·川渝作家环保行”座谈会现场。重庆市作协供图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作协、重庆市作协共同举办“双城绿动话发展 川渝作家环保行”活动,该采风活动目前已经举行了两届,诞生了不少好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著名作家的作品,比如李元胜的《徒步缙云山》、张远伦的《和长江聊天》、刘裕国的《长江大保护的泸州答卷》、张生全的《誓发清溪下渝州》和宋尾的《石灰市:一种答案或一个开端》等作品。
亮点二:文学+乡村振兴
▲川渝诗人在创作基地合影留念。重庆市作协供图
重庆市作协与四川省作协共同举办川渝“文学在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文学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川渝两地知名作家走进基层乡村,开展文学讲座和采访创作活动,将川渝大美乡村风貌展现出来,让文学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支持,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振兴。
亮点三:文学+专辑
《红岩》文学杂志于2023年第三期推出“双城记·成渝散文小辑”,挖掘巴蜀文化,深刻展现出成渝两地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和新气象。《红岩》文学杂志第四期则推出了“乡村叙事”栏目,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成渝文学一直在场。《重庆文学》杂志也推出了成渝作家作品专辑,包括诗歌、散文等。
亮点四:文学+情感
重庆市作协开展川渝诗人文学交流活动,增进川渝诗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川渝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诗歌创作开辟新境界。与此同时,重庆市作协也举办了很多诗歌活动,包括巴蜀诗会、川渝民间诗歌圈、”海棠香国“诗歌节等。
诗人的感情之外,还有作家对儿童的感情。比如川渝儿童文学作家交流活动,就将川渝作家的目光投向儿童,将文学的情感倾诉到儿童身上,关心儿童,关心下一代。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文学活动正在酝酿中,比如:将开展的西南六省(市、区)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学工作协作交流会。
▲重庆作家李姗姗写三星堆文化的作品《器成千年》。重庆市作协供图
川渝文学也互为依靠,比如今年出版的李姗姗作品《器成千年》,就是重庆作家写三星堆文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颇有代表性。文学双城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讲好川渝故事,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区域文学共同体格局,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学工作,助推川渝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