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鸟兽图案、流畅的线条勾勒、丰富明艳的色彩,当这一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几尺布面上,仿佛一幅画卷。
画卷的创作者是巫溪县宁绣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刺绣的发掘者和代表性传承人唐丽娟。
▲唐丽娟(中)在创作嫁花。受访者供图
20多年前,她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勇敢担当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任;如今,她是一位手艺人,投身公益事业,带动村民一起增收。她说,让“嫁花”活起来只是第一步,她还要让这项非遗火起来,绽放出新的活力。
搜集古老绣片400余幅
唐丽娟是巫溪县人,从小就对刺绣等传统文化特别热爱。母亲是民间刺绣高手,从小受到文化熏陶的唐丽娟对本土的古老刺绣十分痴迷,感受到它的不同寻常的魅力,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眼看这一沿袭千年的古老技艺正在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遗忘,唐丽娟在工作之余,开始了对刺绣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
“当时,我将刺绣称为巫绣,认为是神秘巫文化的馈赠。”唐丽娟说,民间叫刺绣为“嫁花”,当地12岁以上的女孩,就开始飞针走线,准备为自己做嫁衣裳。
为了将古老刺绣传承保留下来,她奔走在大宁河的每个支流,巫溪县的乡村院坝,搜集到百余件残留的巫绣绣片,每一件她都认真清洗、修补,像宝贝一样保存。
唐丽娟抽出时间去走访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把这些绣片的技法、寓意与文化内涵、历史发展等问题整理成资料。20年间,唐丽娟共搜集古老绣片400余幅,修复绣片100余幅,整理文字10万余字,为申请非遗奠定基础。
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活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唐丽娟的伯父从台湾回老家探亲,看见她绣的鞋垫十分精美,非常喜欢,就把它们作为家乡特产带回了台湾。
没想到,这一双双小小的鞋垫勾起了台湾同胞的丝丝乡愁,受到了伯父周围亲朋好友的追捧,订单就像雪花一般纷纷飘向唐丽娟。
唐丽娟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她利用这一契机让许多贫困学生的家长也加入到刺绣行业,从古路村发展到黄阳、中康、青庄、红岩等周边乡镇。
就这样,唐丽娟白天是一名乡村教师,晚上则是鞋垫图案设计师。她设计的图案具有浓浓乡情,深受消费者喜爱。她把这些设计打印成图纸,交由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完成,然后托人带往台湾、香港等地销售。
2010年,大宁河刺绣亮相上海世博会,凭借着雅艳相宜的色彩和精巧细腻的绣工,博得了众人的喜爱。2011年,唐丽娟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性成果:传统刺绣“嫁花”以“大宁河刺绣”的名义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后,唐丽娟就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巫溪“大宁河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这门沉淀千年的古老技艺,重新迸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大宁河刺绣”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丰富了展现的内容。本地特色的写意山水、惟妙惟肖的动物花鸟、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大家名师的画作都成为了刺绣的对象。“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一边创作,一边探索。”唐丽娟说。
▲精美的巫溪嫁花产品。受访者供图
用针线“绣”出增收路
20多年来,唐丽娟带领她的团队,研发出460多个非遗衍生品名目,获得了18项国家专利,制定1项地方标准。作品陆续获得国家级市级金奖、特殊创意奖。唐丽娟领头开发的产品以其美观实用而畅销国内外,曾多次被定为国礼赠送外宾。
唐丽娟还用针线带领乡亲们“绣”出增收路。
2018年,唐丽娟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先后在红池坝镇、天元乡、羊桥村建立“红池绣楼就业扶贫车间”“天元就业扶贫车间”和“羊桥就业扶贫车间”,3个工坊共解决就业280人,其中脱贫户117户。
在唐丽娟的努力下,巫溪文旅委将“非遗体验”和“旅游接待”融为一体,探索出“传统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值得一提的是,唐丽娟牵头的“就近就地就业扶贫工坊模式”不但让上千农民走上脱贫增收路,所形成的经验还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和推广。
让嫁花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唐丽娟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钻研巫溪嫁花20余年,深深热爱这一传统制作技艺。
她告诉记者,这20多年来,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荣誉,设计产品40多项,但是还不够,她不仅要自己更上一层楼,还要带领更多的人实现自身刺绣艺术的提升,设计更多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产品。
“现在巫溪嫁花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唐丽娟说,但是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人才后劲不足。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来学刺绣,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高研究承载力和创新性。
谈及未来,唐丽娟说将依托工业设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业态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用工业设计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进而让嫁花从活起来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