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如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渝药”品牌?这些专家开出“药方”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赵伟平 实习生 李金倩
    时间:2023-06-18 00:01:07

    “重庆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哪些基础和优势?”“目前全市中药材加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如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渝药’品牌?”……6月15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主办,市农业农村委、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一乡一品产业促进中心承办,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协办的中药材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沙龙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围绕“传承创新促进中药材加工增速一流”主题,一起交流如何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渝药”品牌,共商重庆中药材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重庆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有基础有优势。”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药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大坚说,从第一产业看,重庆中药资源优势显著,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国药典》中552种常用中药材,重庆就有350余种,占比63.4%。重庆市道地药材种植种类有55种,其中黄连、党参等药材种植有上千年历史。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有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187家、合作社710家、种植户37万户,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为293万亩,年产量103万吨,产值100亿元,青蒿、川党参、佛手、山银花、葛根等24个新品种通过审定;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酉阳青蒿、黔江虎杖、巫溪款冬花、南川玄参等6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

    从第二产业看,全市有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规上企业64家, 2022年重庆中药工业产值约222亿元,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规模11.5万吨,产值57亿元;中成药产值165亿元。

    尽管重庆中药材加工业发展基础好前景广,但仍面临诸多难点和短板。

    重庆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纬国说,一是中药材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二是中药材加工不够规范;三是中药材品牌培育滞后;四是创新引领支撑有待加强。

    以中药材加工不够规范为例,重庆中药材品种多、分布广,产地加工普遍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为主,加工标准不统一;后端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仓储物流发展滞后,生产、加工、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协作。

    对此,与会专家学者建议,高质量发展全市中药材加工业,要以“大品种、大企业、大基地”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构建区域协同中药材原料保障供应体系。

    同时,要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中药材知名品牌,聚集加工要素资源,打造爆款产品,不断提升渝产中药材加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主编:邹密 | 编辑:邱春 | 审核: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