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2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讲在奉节开讲。本期的主讲嘉宾是中国乡建院创始人、理事长李昌平。
他以《百年乡建:实践与反思》为题,梳理百年乡建历史脉络,重温百年乡建实践与探索经验,借鉴反思过去乡建的成败得失,结合当前乡村现状,解读新政策,分享新理念,剖析新模式,商讨新办法,探索新路径。
▲5月19日,202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讲在奉节开讲,中国乡建院创始人、理事长李昌平主讲。记者 苏畅 摄
百年乡建的五个阶段
李昌平围绕乡村建设方式、主要成果等方面,将中国百年乡建历史分为五个阶段,与观众们重温这段历史。
第一阶段为1904年至1928年,是由民间主导的自治阶段,其建设方式是乡绅主导下的乡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这种方式提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生产和互助的消费合作加强,农村从家族自治走向村民自治。
第二阶段为1928年至1937年,是由城市精英主导的乡村改造运动阶段,其建设方式是农村外部力量主导的乡村重建。这种方式让现代教育、科技、民主自治精神等逐渐在乡村社会启蒙。
第三阶段为1945年至1978年,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国家工业化服务。在这一阶段,人民民主政治建设、集体经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卫生医疗建设、乡村规划建设等全面提升。
第四阶段为1978年至2003年,通过制度创新,家庭成为经营主体,农民劳动积极性得以释放,在这一阶段农产品大幅增产,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得以建立。
第五阶段为200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政府起主导力量,乡村建设有组织建设、制度和信用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普及与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乡村建设依然要重新组织生产资料,组织农民,由此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乡村振兴才能实现。”李昌平介绍。
乡村振兴需要完成三大任务
“当前,内循环与外循环并存,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价值市场化,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背景和趋势。”李昌平介绍,需要以内循环主导消费升级,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从而振兴乡村。
李昌平认为,乡村振兴的任务有宏观、微观及目标之分。其中宏观任务是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微观任务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品质,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及可支配现金流;而目标任务则是要实现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突破,把“沉睡”资产变成活产业。
▲中国乡建院创始人、理事长李昌平正在讲课。记者 苏畅 摄
探索“12345”模式,解决乡村振兴瓶颈问题
李昌平还谈到了目前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如农民及村社组织主体性缺失,市场不能有效配置农村要素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如何做?李昌平在讲课中分享了“12345”模式。
其中,“1”是指一个由“村投公司+1社N部村社联合社”构成组成的体系;“2”是指打造产权交易和统一购销平台的线下平台,以及乡村服务平台及全国合作社统一购销平台的线上平台;“3”是指实现国土空间规划、集体经济发展权利、财政资源配置方式3个方面的突破,“4”是指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四生”融合;“5”是指小镇和中心村升级、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科技智能化升级、服务和治理升级、生态升级。
对于重庆乡村振兴工作,李昌平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重庆可以通过1社N部体系建设为基础,实现全要素组织化、全域组织化、全产业链组织化,创新金融支撑产权活化等方式,通过改革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