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艺文志·口述】邓若曾:我带领十几名队员,肩负着十亿人的梦想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赵迎昭 张春晓
    时间:2023-04-10 09:24:57

    人物名片
    邓若曾,1936年出生于江津白沙,1979年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教练,1984年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他和袁伟民作为“黄金组合”,成就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连夺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实现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他本人获最佳教练员奖,4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对中国的排球事业和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初春的一个清晨,穿过金黄的油菜花田,在长江升腾的雾气中,我们来到江津白沙,来到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邓若曾的家。

    见我们前来,他起身相迎。87岁的他,一米八的个头,身材板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了40年的灰色运动服还是那么利索,搭配条纹衬衣,显得精气神十足。

    ▲1985年,中国女排荣获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领奖台上左一为邓若曾。受访者供图

    每个前来拜访邓若曾的人,都会被墙上那幅1985年中国女排夺得第四届女排世界杯冠军后,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照片吸引。照片中,作为主教练的他站在最左侧,“铁榔头”郎平手捧奖杯,好不威风。

    我们架设机位间隙,邓若曾望向阳台,指着楼下那片油菜花田说:“我的老家就在这,没事我就打开窗户,看看老家,回想起老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生活、劳动、学习、锻炼,抓黄鳝、爬树摘果子等等,童年的一切在我脑海中闪现出来。年纪老了,就会经常想起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

    2019年,邓若曾离开工作生活了60年的北京,举家回到魂牵梦萦的重庆江津白沙定居,还将毕生珍藏的绝大部分奖杯、奖章、证书等,共计200多件藏品捐赠给白沙镇政府。今年春节后不久,他还向筹建中的重庆体育博物馆捐赠了中国女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领奖服等藏品。

    一件件荣誉物品见证着中国女排和邓若曾的高光时刻。而让我好奇的是,闪光灯未曾照耀的地方,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艰辛和故事?

    “邓三猴子”立志报国

    “我仇恨欺负我们的人,所以我很好强,非常好强”

    邓若曾捐赠给白沙镇政府的荣誉物品,被陈列在当地一座名叫张爷庙的古建筑中。沿着咯吱咯吱响的木楼梯爬上三楼,就是邓若曾展览馆。

    中国女排队旗、“五连冠”冠军奖牌、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全体成员签名的排球……珍贵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邓若曾在传递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受访者供图

    “我是代表白沙人民、重庆人民、全国人民参加比赛、夺得冠军的,我认为我获得的这些东西,不仅仅属于我个人。”邓若曾说,“家乡人民培养了我,让这些东西回归家乡是最理想的。回到家乡干什么用?不是表扬邓若曾,说你高你年轻你辉煌,不需要这些。这是一段历史,一段关于排球的历史,一段白沙人在世界上做事情的历史。”

    说着说着,邓若曾的思绪回到了人生的起点。

    ▲1985年,中国女排赴重庆进行表演比赛(后排右一为邓若曾)。受访者供图

    “我一生下来就好动,篮球、爬树、跑步,都是小伙伴儿中的绝对冠军。我排行老三,小伙伴儿们叫我‘邓三猴子’。都说,要找邓若曾啊,一个是上树,一个是下水里。”回想起童年趣事,邓若曾眼里闪烁着光芒,带着骄傲的神情说,“插秧、打谷、筛米,这些我都会。种红薯、收麦子、抓鱼,也全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踏入白沙历经百年风雨的邓家祠堂,悬挂于祠堂正中的楹联家训映入眼帘:“黑石钟灵重教弘文垂典范,清泉毓秀齐家报国仰宗风。”

    “重教弘文、齐家报国”并非虚词。1870年,乡绅邓石泉和白沙团总张元富共同创办了聚奎义塾,后与其他有识之士一起筹建聚奎书院,弥补了白沙教育发展落后的差距。邓石泉第五子邓鹤年,于1927年在书院捐资修建鹤年堂。抗战前后,文幼章、冯玉祥、梁漱溟等数十位名人曾在此讲学或讲演。

    “邓鹤年是我的祖父,他给我教育、启迪很大,是我的榜样。”邓若曾出生于1936年,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荡,“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人们都往大后方搬,白沙人来人往,穷苦人非常多,遍地都是乞丐,甚至到处有死人,一片凄凉,一片混乱,一片哀嚎。我在想,我们的民族为什么遭人欺负?我仇恨欺负我们的人,所以我很好强,非常好强,立志一定要报国。”

    冥冥之中结缘排球

    “自己拿不了冠军,那就培养我们的后代去拿冠军”

    邓若曾的好强在体育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聚奎中学初中毕业后,邓若曾考上了江津师范学校,对体育更加痴迷。当年,凡是他参赛的项目,基本上把冠军都“包圆”了。因此,学校对他非常重视,全校只有两双跑鞋,有一双就归他使用、保管。

    在一次长跑比赛前几天,邓若曾臀部长了疖子,越长越大,疼得趴在床上,叫苦不迭。

    “邓若曾,要比赛了,等你去啊。”临比赛前,体育老师王达聪催促他。

    “我疼得很啊。”邓若曾可怜巴巴地说。

    “不行,疼也得坚持!”王达聪可不心软。

    就这样,邓若曾坚持参加了比赛。“一跑起来不知道疼了,跑完后,一裤子都是脓血,疖子突然就好了。这对我是很大的锻炼。人啊,困难的时候,克服一下就能挺过去!”

    1955年,在王达聪的引荐下,四川省田径队总教练张春慧知道了白沙有邓若曾这样一匹“千里马”。经过一段时间考察,邓若曾如愿进入四川省运动队。

    进入省队后,因为排球队还有空床位,邓若曾被安排进入排球队,从此和排球结下不解之缘。

    “我当时不大会打排球,好在我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管你男的女的,我都跟你学。”邓若曾说。

    没过多久,他就学会了打排球。看着进步飞快的邓若曾,老队员面露惊讶:“小邓还有点怪啊,一教就学会了。”

    邓若曾不止于学会,他的野心是担纲主力。其他队员星期六回家了,他就在石灰地上练传球、跳跃、鱼跃。他还把树上的柚子想象成排球,一路走,一路摸,体会扣球的起跳、上升、挥臂和击球的动作要领。

    苦心人,天不负。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邓若曾就成为了四川男排主力。

    1958年,邓若曾入选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排球队,后转入中国国家男子排球队。1959年,他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三大洲男子排球比赛。他回忆:“当我们赢球的时候,我看到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亲身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输球的时候,又是另一种心境。看着升人家的国旗,听着奏人家的国歌,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让邓若曾感到遗憾的是,在他的运动员生涯中,没能代表国家夺得世界冠军。“自己拿不了冠军,那就培养我们的后代去拿冠军,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总有一天要夺得世界冠军!”1977年,邓若曾任中国国家青年女子排球队主教练后,誓言夺冠,为国争光。

    ▲1982年,在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夺得冠军,图为邓若曾怀抱奖杯。受访者供图

    是年9月,第一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在巴西举行。“每天5点多我就把队员拉出来集训,根本没有星期天。大家哭啊闹啊,我就一遍遍地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邓若曾总激励队员,“体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强大了,国家不就强大了吗?”

    在科学刻苦的训练之下,中国青年男排、女排双双夺得第一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亚军。这是当时中国三大球(足球、篮球和排球)在世界级大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而后,青年女排队员周晓兰还入选中国女排,逐渐成长起来,被誉为“天安门城墙”,为众人追捧。

    夺冠背后艰辛多

    “腿受伤,腰可以练吧?脑子可以练吧?不能休息”

    1979年,邓若曾的职业生涯又前进一步。这一年,他成为袁伟民的副手,任中国女排教练。

    邓若曾比袁伟民年长3岁,做运动员时还曾当过袁伟民的队长。当时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你俩都是好强的人,你的架子放得下来吗?你能协助他搞好女排吗?

    邓若曾说:“你们错了,这个不分年纪,这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对袁伟民说,你放心大胆工作,我一定协助你把工作搞好,你了解我,我也了解你,我相信我们好好搞,队伍会有希望的,不会辜负组织期望。”

    彼时,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整个国家正在凝心聚力,准备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不负众望的是,袁伟民、邓若曾率领的中国女排给中国人带来太多惊喜和力量。

    “17-15!中国队胜利啦!”心潮澎湃的一刻来了!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获得冠军,首登女排世界之巅。无数中国人听着宋世雄振奋人心的解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人们涌向天安门广场,高呼口号,喜极而泣。邓若曾回忆,女排夺冠后,参加的每场报告会都人山人海,签球时成百上千地签,那场面至今让人热血沸腾。

    从1981年年初起,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的胜利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是干嘛?就是让大家放开手脚,拼命为国家富强而奋斗。女排姑娘们做到了。”邓若曾说。

    登上排球界的珠穆朗玛,有多难?我们从一个细节中就可见一斑。周晓兰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1979年在湖南郴州竹棚馆训练的情景:“那时候,竹棚馆的木地板比较粗糙,一不小心就擦掉一块皮,火辣辣的痛,地板上的木刺戳进肉里钻心的痛,我身上就钻过不少木刺。”

    ▲1985年,邓若曾(后排右起第四位)率中国女排在郴州基地冬训时合影。受访者供图

    1984年12月,邓若曾从袁伟民手中接下中国女排主教练的教鞭。直至1986年6月辞职前,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女排的训练之中。

    “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带好这支队伍,因为我了解国际情况,每个队员的情况我都非常熟悉。”邓若曾说,当时,当不当主教练,他面对很大压力。出于为国家争夺更多荣誉的想法,他接下了这一重任。

    “受伤就下火线,那今后打球怎么办?左手受伤,右手可以练吧?腿受伤,腰可以练吧?脑子可以练吧?不能休息!”当主教练后,邓若曾对队员尤其是老队员倍加严格。休息时,他又像换了一个人,给队员按摩,安慰队员,十分体贴。

    ▲邓若曾带领郎平进行身体训练。受访者供图

    邓若曾回忆道,郎平在参加1984年奥运会后休息了较长一段时间,回到福建漳州集训时,由于长时间没训练,练习滚翻时曾休克。

    队员惊呼:“不得了!郎平休克了!不得了!”

    邓若曾凑近看看情况,淡定地说:“没关系,把窗户打开,把她抬到外面去吹吹风。”

    过了一会儿,郎平醒过来了,又在邓若曾要求下继续练习。在之后的训练中,邓若曾在难度、密度上都有所掌控,让她顺利完成训练内容。

    “这么做是对郎平这位老队员有更严格的要求,也对年轻队员有警示和榜样的作用。”邓若曾说。

    后来,中国女排又于1985年、1986年获得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球队。“女排精神”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成为一个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1985年,荣获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的全体人员合影(第二排左一为邓若曾)。受访者供图

    “我带领着十几名队员,肩负着的却是十亿人的光荣与梦想。”邓若曾感叹道。

    2019年,中国女排第十次夺得女排世界三大赛冠军,女排精神再度激荡起中国力量。

    度过金婚仍像初恋

    “女排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都是小事”

    “女排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都是小事。”邓若曾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话时,他总不自觉地望向妻子蔡希秦。这个和他携手走过一生,陪伴他、支持他,又毫无怨言的人。

    ▲邓若曾和蔡希秦相伴一生。张春晓摄

    “形象可以不?”采访之前,邓若曾问妻子。

    “帅哥,老帅哥,年轻的时候更帅。”蔡希秦笑道。

    蔡希秦祖籍浙江,出生、成长在重庆。虽已年过八旬,但一说到和她已经度过金婚之年的邓若曾,蔡希秦仍然会流露出少女般的神情:“爱一个人从崇拜开始,你对这个人不崇拜,怎么爱得起来呢。”

    “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更没动过手,动过手是炒菜。”邓若曾说完这话,哈哈大笑。

    这两位羡煞旁人的“80后”相识于1957年,10年后喜结连理。

    “1957年,我在广东比赛期间,住在越秀山体育场。队里开会时,小蔡穿着玫瑰红色的呢子大衣,就像一朵红云在我面前飘过。看到她会说重庆话,我说你也是重庆人啊?从此,我们俩就结缘了。”邓若曾笑得合不拢嘴。

    他又有点遗憾地说,小蔡曾是重庆女排、四川女排、国家女排队员,对为国争光也有强烈愿望,但为了照顾家庭,照顾患病的儿子,她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转向做行政工作。

    蔡希秦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她深爱邓若曾,也深深理解他,“我觉得他这一生吧,尽了他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他个人的巅峰。当运动员时,他刻苦训练,在四川队、国家队,真的特别有名。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排球腾飞,在体育领域为国争光,这就是他最高的理想,我觉得他做到了。”

    如今,江津举办体育赛事时,总是邀请邓若曾夫妇出席。在调研之后,邓若曾夫妇心生忧虑:“我们走过很多学校,有些中小学连个体育棚都没有。我呼吁能不能给聚奎中学搞一个体育馆,我捐点钱都可以,希望搞一个样板出来,让孩子们下雨有活动的地方,出太阳也晒不到。”

    这对“80后”非常喜欢孩子,将祖国的未来寄希望于这些花儿。邓若曾说,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高素质高品德高文化,身体强壮,国家才会强。孩子们一代比一代强,国家才能强盛得了。

    “重庆在全国是拔尖的大城市,体育上取得很大的进步,拿了不少冠军,出了不少人才,当然,还差得很远。重庆应该成立一支排球队,慢慢来,一步登天不可能,我们会出力,力所能及出一些力。”采访结束时,邓若曾语重心长地说。

    主编:吴国红 兰世秋 | 编辑:袁文蕙 | 审核: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