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两江观察|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网评大赛159丨人文之城离不开精神滋养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陈伯青
    时间:2023-02-20 12:07:3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看不见的风景决定着可视的风景”,红岩精神之于重庆就是如此。

    走进沙坪坝花弄里小区,随处可见美丽的花朵,而比花朵更让亮眼的,是红岩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义诊、义剪、按摩、磨刀……该小区每5人中,就有1名是红岩志愿者,居民感受到了“没有物管、胜似物管”的贴心。

    以红岩之名,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是花弄里小区有序自治的关键。在这里,红岩精神延伸到了每一个楼栋、每一家住户;在这里,人们以精神为依托,守望相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期待成为了现实。

    可视的风景,远不止于此。沙坪坝壮志路社区,红岩党群服务中心里其乐融融——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非遗手工制作;附近的居民,经常到红岩党群服务中心来,或休闲读书、或体验非遗、或处理事项。在这里,红岩精神走出了书本、走进了生活、走入了人心。

    红岩精神,是重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红岩精神,是重庆市民的心灵纽带。重庆市委“一号工程”提出要打造“人文之城”,而“人文之城”的塑造,离不开红岩精神的滋养,更离不开对红岩精神的践行。

    如今,红岩精神正在变得更加可及可触。红岩魂陈列馆里,“一老一少”相映成趣:一边是来自万州各小学的研学队伍,他们在展馆里四处探寻,求知若渴;一边是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专程从区县“上重庆”,看一眼红岩烈士。这“一老一少”,正是红色基因赓续传承的缩影。

    如今,红岩精神正在浸润年轻一代。曾有人发出这样的担忧:年轻一代“承平日久”,会不会就淡忘了红色记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不成立。充满着高科技的舞台剧《重庆·1949》备受年轻观众欢迎,该剧负责人说,“我们做过统计,‘00后’‘90后’占了观演群体的一半以上”;春节假期期间,近22万游客游览了红岩文化景区。即使没有亲历,但年轻一代仍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红岩志愿者、红岩小学、红岩警务室、红岩服务站……在重庆,与红岩精神相关的“可视风景”,处处可感、人人可及。红岩精神,正在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正在变成一种可知可感的行动,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让红岩精神成为城市精神核心,城市就会更有温度、更加文明进步,市民就会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

     

    主编:单士兵 | 编辑:张燕 | 审核:臧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