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两江观察|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网评大赛161丨精神传承也需要“技术加持”
    重庆大学 任雅琴
    时间:2023-02-20 12:05:58

    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诞生地、发源地,拥有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白公馆、渣滓洞等众多革命遗址。但是,在传承红岩精神时,重庆没有止步于开放遗址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而是借助了科技的力量,用多种形式向全年龄段的人讲述红岩精神。

    科技,可以让历史立体再现,是传承精神的有效手段。比如,重庆1949大剧院,利用多维立体沉浸式室内360度旋转观众席、先进的动态全景音画,吸引到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童家桥红岩党群服务中心使用一人高的电子大屏模拟连环画,使用者通过体感互动技术能够实现手势翻页,墙面上的手绘发光地图采用了联动感应技术,VR观览台则可以展示三维影片……技术的运用,拉近了观众与这段“红岩”历史的距离,让抽象的精神更加具象化地成现在大家面前。

    科技,让人们更愿意去了解红岩历史,也让人们更能深入体会到“红岩精神”。笔者曾采访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他最初接触到“红岩”并不是因为书籍和文物遗址等,而是通过影视剧。对于孩子们来说,立体的呈现更受他们的青睐,红岩党群服务中心的红岩电子连环画就总是吸引着孩子们争先观看。因为心智上的不成熟,孩子们暂时可能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在懵懂的时期埋下一颗“红岩精神”的种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重庆1949利用科技再现国共双方在重庆的较量,不仅在重庆引起巨大反响,更吸引许多人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强烈推荐,让红岩精神火到了全国各地。许多外地人慕《重庆1949》而来,在重庆全方位地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对红岩精神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红岩》小说,而是更全面、更深刻。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我们早已体会,但如果善用技术,“红岩精神”可以借力走得更远。“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不应当止步于历史,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历史需要被铭记在书本中,更需要被烙印在人们心中。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

    主编:单士兵 | 编辑:张燕 | 审核:臧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