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两江观察|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北京建城传说的新想象
    北京日报
    时间:2023-02-15 11:21:14

    近期面世的动画电影《八臂哪吒城的传说》,以兼具趣味与新意的动画艺术形式,体现出积极演绎民间故事、延续文化记忆的姿态。

    “八臂哪吒城”的故事,是北京建城的标志性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永乐帝朱棣想在幽州地界建一座京城,但此地因有孽龙盘踞而被称“苦海幽州”。于是朱棣派出刘伯温与姚广孝二人展开设计比赛,依照哪吒模样画出京城样貌,最终压制孽龙,建起北京。

    “八臂哪吒城”传说与史实相去甚远,且故事构架也较为粗疏随意。例如传说中的主角刘伯温,实际在朱棣在位前早已去世。如何对这一传说进行故事新编与动画呈现,十分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功力。总体来看,创作者积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得影片表现出了诸多新意。

    影片的新意之一,在于提供了新的故事想象。影片保留了刘伯温与姚广孝建造京城并压制孽龙的故事框架,但将建城故事嵌套在全新的寻宝、修仙故事之中,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奇幻色彩。片中,刘伯温被塑造成延年益寿且保持童颜的修仙者,也就在故事逻辑与历史逻辑之间找到了契合点,显得更为合理。

    相较原有的民间传说,影片还增加了苦儿、吴汗青、赵老头、徐燃等许多新角色,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尤其是“苦儿”这一角色,既是死于恶龙之手的前幽州都统吴汗青的遗孤,也是自贬下凡等待觉醒的仙人。他在机缘巧合下与刘伯温结成师徒关系,而其体内的仙界信物——乾坤宝珠作为成仙法宝,也成为恶龙、皇帝等势力争夺的对象。这一人物作为核心角色成为整个故事的枢纽,其多重身份也有效提升了原有传说的叙事维度。

    稍显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展现出“八臂哪吒”与北京城之间的关联,只是用一张北京城地图点出建造压制八口海井的城池是铲除恶龙的关键,这就使得观众可能会对“八臂哪吒”这一意象有所困惑。如果增加“八臂哪吒城”城池设计的详细说明,或者另辟蹊径地将苦儿直接塑造为哪吒的化身,可能会让“八臂哪吒”的意象更为明晰。

    影片的新意之二,在于探索了新的表达形式。国内取材于“八臂哪吒城”的文艺作品原本就十分少见,以动画电影的方式来讲述更是付之阙如。影片作为探路者,充分结合了动画电影这一艺术媒介的优势,以活泼的叙事口吻、较为精美的动画视觉效果,将原本粗疏的民间传说讲述得饶有趣味。例如,刘伯温与苦儿的师徒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就被塑造得较为生动感人。片中有这样一幕:面对姚广孝使用变身术摇身化为敌人赵老头的做法,苦儿艳羡不已,强烈要求师父刘伯温也显露一下,不想后者直接将其变身为一只被路人围观的猴子。类似洋溢着幽默色彩与日常意趣的片段,在片中还有不少。

    总体来看,影片开拓性地采取活泼幽默的动画形式讲述“八臂哪吒城”故事,契合了当下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当然,影片的叙事口吻还是偏向低幼风格。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年龄圈层,向全年龄风格靠拢,或许会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影片的新意之三,在于开掘了新的文化意涵。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其形成总是与特定的历史语境息息相关,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与社会现实的内在勾连。“八臂哪吒城”传说的源头到底出自何时何地目前已不可考,但将北京比喻为“哪吒城”大致始于元末明初。这一说法经历几百年式微后,又于20世纪上半叶逐渐与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的民间传说相结合,最终演绎为“八臂哪吒城”的故事。此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劳动人民对于恶龙/水患所象征的自然灾害的忧惧,寄托了他们对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的向往。同时,这一传说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日益定型,或许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族危机有关,唤醒哪吒以抵御恶龙的想象也许暗含着民众对于时局的忧患意识。

    与原有民间传说相比,电影《八臂哪吒城的传说》立足新的时代语境,将当代人的精神姿态汇入其中,赋予了旧传说以新内涵。片中,刘伯温与苦儿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及的位列仙班的机会,坚决反抗恶龙、维护人间太平。面对皇帝也想夺取乾坤宝珠以求升仙的密旨,刘伯温以黎民百姓之安危为由果断予以抗争。刘伯温在面对恶龙时说出的“真正的考验是不忘本心,不惜付出,不畏强威,不屈诱惑”这句话,可视为理解整部影片主题意涵的一个题眼。可以说,《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展现出了个体如何在威权与利益等外在诱惑面前,秉持内心的真与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八臂哪吒城”传说据考证,最早是由北京说唱艺人创作并传播的。这充分展示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既能传唱故事、也能发明故事的重要社会功能。尽管《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在动画制作的水准、叙事的完善性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提升之处,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它传承和演绎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姿态。

    李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编辑:袁文蕙 | 审核: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