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重庆|
  • 时政|
  • 区县|
  • 时事|
  • 理论评论|
  • 专题|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以课程为抓手、课题为驱动,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打造家校共育和谐生态圈
    来源:重庆日报·教育
    时间:2021-12-03 14:41:32 | 记者: | 编辑:王萃

    家校合作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激活教育磁场的重要策略。在高新区“科创高新 智慧教育”理念的引领驱动下,大学城二小秉承“带着书香前行”的办学理念和“书香润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以家校共育为抓手,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立足校情,开发实施“慧爱家长学校”家长培训课程、“成长·陪伴”亲子活动课程,以区级重点课题为驱动,构成了家校共育的和谐生态圈,共育“善、雅、博、健”全面发展的书香少年。

    学做智慧家长,让爱“育见”未来

    伴随科学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作为一所典型的城市化进程区域学校,家长对提高孩子养育水平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学校以“慧爱家长学校”家长培训课程为抓手,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有意识改变教育行为,让爱“育见”未来。

    ▲大讲堂上,有趣实验让家长领悟教育真谛

    “慧爱家长学校”家长培训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家长的“慧爱大讲堂”,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开展每学期两次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结合学校书香特色,面向部分对家庭教育有着更强烈学习愿望的家长组织间周一次的“慧爱家长读书会”;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对存在亲子关系紧张问题的家长和孩子开展面对面个体咨询。

    ▲“慧爱家长”答疑会,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路上的贴心伙伴

    与此同时,学校还向家长敞开怀抱,通过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举办家长开放日、节日慰问等家校活动融洽家校关系,组织家长义工队参与活动服务、安全服务、生活服务等,培养家长共同治校的意识。

    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信任背后,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每一场安排在晚上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们很乐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学校参加;学校举行各种大型现场活动,家长志愿者们争先恐后报名;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成长·陪伴”共育,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在学校看来,家校共育,关键在“共”,目的在“育”。学校紧抓课程这一育人载体,开发实施“成长·陪伴”亲子活动课程,促使学生素质提升品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成长·陪伴家校共育亲子活动手册,记录孩子成长点滴

    该活动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能力水平等,进行由易到难的渐进长程式设计。以培养劳动意识为例,学校循序渐进,设计动手洗碗,打扫卫生,叠衣服,整理床铺、衣柜、房间等由简到繁的劳动体验活动。

    ▲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叠被子

    以渐进长程式设计为编排原则,学校编撰了1—6年级“成长·陪伴”实践活动手册,围绕“善、雅、博、健”全面育人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涵盖劳动意识、运动技能、健全人格、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以亲子活动形式为主,在家长的陪同、支持、协助下,促进孩子“善、雅、博、健”全面发展。

    ▲孩子们走进厨房,用爱烹饪美味

    “孩子们在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跟家长一起跳绳、打乒乓球,到野外感受大自然,体验父辈们儿时的游戏等,以此架起了亲子交流的桥梁。”学校负责人表示,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显著增强,得到外在能力和内在品格的双重提升,身心全面发展。

    立足实践研究,争创家校共育范本

    “家校共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家校关系的和谐,其形成的强大教育磁场,更能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学校负责人强调。

    近年来,学校“成长·陪伴”亲子活动课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学校每个月一次的亲子活动、“慧爱家长学校”家长培训课程实施形成常态。学校老师也在家校共育中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为本职工作增效减负,创新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推动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前,学校正积极筹备开展“智慧家校共育大论坛”,向广大家长和教师开展家校共育主题的征文,并遴选优秀征文作者开展现场论坛,共同交流家校共育经验。

    学校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城市化进程区域小学的家校共育策略实践研究》为驱动,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切入点,从家委会参与、亲子活动、家校活动、“慧爱家长学校”培训、“三宽家庭”线上培训、家长志愿者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化进程区域学校提供可供推广借鉴的“二小”范本。

    (陈明鑫 覃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