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重庆|
  • 时政|
  • 区县|
  • 时事|
  • 理论评论|
  • 专题|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人文江津·美好教育】打造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共生范本,用劳动价值浇灌学生多元化成长
    来源:重庆日报·教育
    时间:2021-06-17 13:55:48 | 记者: | 编辑:黄丹

    “美好教育”是“人文江津”的城市名片,瞄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江津以“排头兵”姿态,努力办好让群众满意的美好教育,收获众多荣誉和肯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成果》获评全市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教育扶贫工作作为行业扶贫唯一典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

    尤其是在全面推进江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江津将劳动的育人价值贯穿于“德智体美”之中,孕育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学校和精品课程,不断为“人文江津·美好教育”建设注入新活力。

    江津第八中学校

    20余亩劳动基地上活跃的“快乐农夫”

    青椒、白菜、小葱、莴笋……走进江津八中的劳动基地,只见各类蔬菜分块种植,绿油油地长满了一地。

    “学校一直保持劳动教育的光荣传统,以校内劳动、家庭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为主,校内外劳动基地有20余亩。”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校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模式,破解劳动教育中“教什么”“谁来教”“什么时间教”“到哪儿教”等突出问题。

    ▲学校编写的系列校本读本

    《农村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初中)校本读本》《农村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高中)校本读本》等校本读本均出自江津八中。该校已经开发出系列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生物课上,蘑菇培植、蔬菜栽种、稻田养鱼等劳动教育内容与课本知识完美融合渗透;在高中电学教学现场,老师手把手教学家用电器维修维护的生活劳动常识;翻开初一、高一年级课表,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十分醒目;劳动教育体验实践课贯通初高中六个年级,各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也融入劳动教育课……孩子们成为一群“快乐的农夫”,在“知情意行合一”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将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开设“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校园变身“开心农场”

    “双福”寓意教师和学生双双幸福,而幸福在哪里?学校的回答是:在生活中,在劳动中。

    在“幸福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指引下,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自建校以来开发实施“农耕文化与智慧”校本课程,让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土地;不仅会在云上写诗,还要会在泥里劳动。

    ▲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教学现场

    学校把“劳动创造幸福”理念融入环境中,打造出劳动实践教育的立体校园:3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厅,展示巴渝地区普遍使用的劳作工具;占地5亩的种植园,是孩子们探究自然、探究生命的“开心园”;120平方米的生活吧,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让学生在校“六年学会12道菜”;还有耕牛、水车、池塘、石磨等随处可见的小景……

    学校变身“开心农场”,开设了“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分为农作、农食、农节三部分内容,每周一课,自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实施,让学生随着四季的时序发展,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劳动和生活,增长生活智慧,留下文化印迹,成为有根基、有德行、会劳动、爱生活的人,为幸福人生筑基。

    江津区石蟆小学校:

    以劳促全,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

    种植劳作,生长是核心,教育亦是如此。根植于石蟆镇“橄榄之乡、鱼米之乡”的地域亲源,江津区石蟆小学校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积极发展有机果蔬种植,建设有20亩科普劳动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学科。

    ▲同学们种的萝卜大丰收

    基地以现代农业、有机蔬菜、园林花卉为主,深入挖掘“现代农业”“有机果蔬”的文化育人属性,强调孩子“学力”——学习能力和“智本”——心智发展,探寻属于石蟆小学的个性化理念系统。

    “孩子的成长和有机果蔬的生长一样,需要学校唤醒孩子生命力的觉醒,让孩子自发生长。”学校相关负责人说,石蟆小学确立了“生长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联动课堂、校园、家庭、社区四大模块,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分别从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三大部分,设置校园岗位劳动体验、家政服务、手工艺制作、校内农场种植、现代企业岗位体验等课程。

    以“劳”促全,一至六年级均开设有“劳动技术课”,一二年级突出劳动意识启蒙,三至六年级突出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在劳动中立德、启智、强体、育美。

    (文秀月 许珊)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