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光”医康教协同·融合教育交流会上,专家学者作分享。受访者供图
1月27日,“融合之光”医康教协同·融合教育交流会在两江新区百草园融合幼儿园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高校、医院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医康教协同的学前融合教育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让特需儿童随班就读,尝试“普特融合”的实践模式。据了解,狭义的融合教育指的是让特需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其他孩子一起上学。广义的融合教育,则是旨在通过专业测评,提供个性化教育,满足所有儿童的多样性需要。
2022年11月1日,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指出要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尊重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推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引领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专家学者们在讨论中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均有效,它不仅有益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智力发展、行为矫正、缺陷补偿、健康人格养成,而且有益于普通儿童的自我意识、理解他人的能力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的贺荟中教授指出,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同时,她认为,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做支撑,他们既要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知识,也要有融合教育的基本素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侯雪勤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了医教融合在特需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表示,医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支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北京现代睿智融合幼儿园园长赵琦强调了“以终为始”的育人理念。在她看来,教育应该始终以孩子的未来发展为目标,通过融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融合是最好的康复手段。”作为重庆市率先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示范的幼儿园,百草园融合幼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面向2岁—10岁的特需儿童,设置了生活自我照顾、认知语言交流、社交礼仪情感、艺术感官体验等近10种特色课程体系,鼓励他们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逐步融入社会。
“在融合幼儿园中,康复训练与融合课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该负责人说,一方面,幼儿园通过言语、认知、社交、语言等康复训练,帮助特需儿童获得最基础的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提倡无边界的教学环境,不断让特需儿童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和学习,如开展徒步探险、植物观察、手工制作、文化体验、公益活动等,通过所见、所闻、所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