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看他们如何用精湛笔触生动描绘新重庆——重庆7件作品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韩毅
    时间:2023-11-07 22:09:37

    用精美的画面、精湛的笔触、精彩的视频,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精彩讲述重庆故事、中国故事,深刻记录时代变迁。11月6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重庆7件优秀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扎实调研采访、关注民生民情、不断增强“四力”、锤炼精品力作的优良作风。

    作品:《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

    奖次:一等奖,项目:评论,刊播单位:重庆日报

    作者(主创人员):张永才、单士兵、张燕,编辑:李波、许阳、马京川

    ▲作品《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截图。

    2022年夏天,重庆持续高温晴热。值此防火防疫防旱的关键阶段,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 ,《重庆日报》第一时间自主策划,在重庆日报头版推出重磅“俞思平”文章《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

    该稿一经发出,便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互动区网友踊跃留言:“看着看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们的确是这样的重庆人。”“让人激情澎湃,也能让人满眼泪花。”“ 读这篇评论让我潸然泪下!因为我们参与其中,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这是我们的家。”《重庆日报》更是充分借力媒体融合,用好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交流互动,通过回复、再评论等交互方式,让用户既是阅读者又是评论、传播者,释放内容与渠道的乘积效应。据统计,该稿件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央媒集中转载,阅读量达到470万。

    该稿是主流媒体在防火防疫防旱疫情中推出的第一篇大型述评,全文在语言语态语感上,简洁朴素通俗,注重强化叙事、再现场景,把握好情感和节奏,写作中突出速度、温度、锐度,笔触落在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三次救火的大学生,浇水保持清醒的摩托骑士,不退一步的消防队员等,再现了重庆人在灾难面前的守望相助,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精神内涵,蕴含着怎样难能可贵的价值元素,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是一篇文质俱佳的评论。

    作品:《从“第一”到“第一” 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

    奖次:一等奖,项目:通讯,刊播单位: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主创人员):连肖 佘振芳 李文科,编辑:张一叶 康延芳 李露

    ▲7本火车驾驶证。 李文科 摄

    该报道在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年之际推出,以一家三代火车司机的故事入手,书写从“第一条”到中国高铁多项指标世界“第一”背后的大国崛起篇章。

    报道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视角独特,意义深远。从三代火车司机的“7本驾驶证”切入,他们见证了70年间中国铁路从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的飞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多个“第一”的进阶之路。

    以丰富细节描摹厚重历史。记者深入采访并大量查阅史料,挖掘细节,比如曾经火车司机要“费力铲煤烧锅炉”,修铁路时沿线老百姓“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寿材”,还原历史现场。报道见人见事,生动鲜活又有历史纵深,在快阅读、碎片化时代,彰显内容厚度及价值。

    作品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发,并通过“1+41”集群联盟推送,浏览量超过300万人次,被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还被西南铁路公众号等转发,在社会各界均引发强烈反响。不少网友感叹:“一条铁路改变了无数个城市。”“这样的故事极富价值,值得我们记住。”

    记者深入挖掘背后故事,并通过查询档案、采访川渝铁路修建者等方式,多维度做厚报道,格局宏大,立意高远,意义深刻。

    作品:《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

    奖次:一等奖,项目:新闻专题,刊播单位: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主创人员):张一叶(张勇)、刘颜、白永茂、曾雯、佘振芳、宋煦、谭周,编辑:集体

    ▲新闻专题《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页面截图。

    2022年夏天,重庆山火肆虐,无数平凡人挺身而出,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感动全国也震惊世界。该专题以这些凡人英雄为主角,铺开一幅立体画卷。

    该专题从“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切入,将视角对准摩托骑士、消防队员、志愿者等山火中涌现出的普通人,通过长卷展现抗灾救灾的人物群像,配合触动人心的文案、戳人的同期声,再现那些让人动容的瞬间,带来沉浸式体验,引发观众共情。

    同时,注重视觉语言的创新表达,利用手绘、3D等多手段包装,以光影叙事手法,将新闻内容以场景化叙事娓娓道来、连缀成篇,巧妙搭配融媒体素材,带来强烈视觉冲击,让主题宣传富有张力。很多网友互动留言说:“中国军民永远热血!真的被感动了!”“中国人团结起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该专题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发布后,社会反响强烈,线上浏览量超2000万次,网友留言近1000条,展现了中国人民身上的血性、意志和团结,是新媒体形式与新闻报道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作品:《超震撼航拍——看,星光战胜火光!》

    奖次:二等奖,项目:融合报道,刊播单位:上游新闻客户端

    作者(主创人员):江波 阮鹏程 周瑄 黄灵,编辑:陈旭 冯飞 周本帅

    ▲2022年8月25日,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山火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头上的灯光在山火前组成一道坚固的“星光长城”。周瑄 摄

    2022年8月,重庆缙云山发生山火,灾情引全国关注。8月25日,火势逼近隔离带,灭火队伍在隔离带前与熊熊大火展开决战。从天上俯瞰,左边是熊熊山火沿着隔离带形成的“巨大火龙”,右边是人们头顶的探灯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星光长城”,一撇一捺,刚好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记者被这伟大的一幕深深震撼,迅速用航拍记录下这一新闻画面。

    作品通过上游新闻客户端以及第三方传播平台发布后,迅速在全网引起轰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乎所有央媒以及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进行了广泛转发,引起全国人民和网友的强烈共鸣,纷纷留言“自豪”“感动”“振奋”,全网阅读播放量超50亿。作品还被2023年3月10日最新国家形象网宣片《PRC》选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奋进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该报道展现了社会正能量,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无畏的精神,记录下了中国人民历史性的一刻,无论从拍摄制作、传播效果,还是作品的立意和性质,都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经典案例。

    作品:《缙云山壮歌》

    奖次:二等奖,项目:典型报道,刊播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编辑:集体

    ▲作品《缙云山壮歌》截图。

    2022年夏天,重庆多地突发山火。火情发生后,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和志愿者们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成一道“防火长城”。重庆党刊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灭火一线,与志愿者们一道参与现场救援并进行实地采访。通过亲身参与志愿救援和深入采访,采访团队挖掘到大量感人肺腑的人物和故事:驰骋在山地陡坡间的摩托车骑手;手脚并用往上爬,把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的志愿者;全员上阵参与救援的无数个家庭……采访团队在参与志愿救援过程中及时制作发布了《向每一个平凡英雄致敬》《感受“感动重庆”背后的磅礴伟力》等系列视频、评论,为打赢灭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氛围。灭火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采访团队根据大量一手素材创作了典型报道《缙云山壮歌》,展现了重庆人民面对灾害迎难而上的英雄气,诠释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在灾难面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气神。

    该报道及系列融媒体作品发布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关注和情感共鸣,短时间内传播量超过1000万人次。难能可贵的是,记者亲身参与了志愿救援,所有素材均来自于现场采访,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决战缙云山,人民是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作品:《The Three Gorges High Speed Rail(三峡高铁)》

    奖次:三等奖,项目:国际传播,刊播单位:重庆国际传播中心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编辑:陈玉玲、晏语、李馨怡

    ▲作品《The Three Gorges High Speed Rail(三峡高铁)》截图。

    高铁是中国名片。在地质条件脆弱的三峡库区建高铁,是一件极具国际传播价值的事件。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抓住郑州—重庆高铁通车的关键节点,推出“三峡高铁”专题系列报道,以英文海外直播、深度报道、专题视频、Vlog、短视频、新媒体海报等融媒体报道形式,在iChongqing英文网站和海内外社交媒体矩阵,从“三峡高铁”修建通车的过程、建设难点、技术创新、设计亮点、工匠精神等多角度,讲述这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深度解析高铁对于加速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拓展沿线旅游资源,进一步畅通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亚欧大陆双向联动的作用。

    该系列作品在叙述手法、主题表达、呈现形式、画面构图、剪辑节奏等上精益求精,既展现出“三峡高铁”应接不暇的魔幻桥梁与隧道设计,也有外籍视角、国际友人、专家学者的研究话语与跨省联动创新形式相结合,多元声音让作品叙事层次更丰富,让海外受众大受震撼,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探索。

    该系列报道共推出重点英文报道19篇(条),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领英(LinkedIn)、微博、视频号、央视频等iChongqing官方账号发布社交媒体推文73条,阅读量113.1万次,互动量7.6万次,覆盖海外观众1000万以上,引发了海外观众的极大共鸣,引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积极反响,是面向世界讲好重庆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代表作品。

    作品:《〈湿地公约〉、中国行动》

    奖次:三等奖,项目:系列报道(广播),刊播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编辑:集体

    2022年11月5日到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主会场和日内瓦分会场盛大举行。本组系列全景式、立体式呈现了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三十年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湿地保护的伟大实践和非凡成就以及对全球的示范引领。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选择全国有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微湿地等代表性案例,联动典型湿地所在九省市主流媒体,克服当时多地经历的疫情火灾等困难,策划组织开展了贯穿南北、跨越东西的全国新闻行动。

    系列报道在湖北之声、重庆之声、浙江之声等数十家平台联袂推出,浓墨重彩讲述中国履约及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传递中国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大生态贡献和绿色福祉的决心担当,得到国家湿地大会组委会和执委会、《湿地公约》秘书处和缔约国、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听众网友赞赏肯定。

    系列报道立足中国、襟怀世界,撷取典型音响,讲述人物故事,描绘湿地风情,大手笔大写意、大格局大情怀,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铿锵写照,展现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激励全球各方携起手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编:吴国红 | 编辑:罗建军 | 校对:贺子桓 |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