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市印发的《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将推动渝西八区协同发展,加快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产值达到4000亿元。
▲11月3日,众多专家、企业家出席论坛。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渝西八区将如何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3日,渝西八区之一的荣昌区举行“科学引领 绿色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来自浙江的专家、企业家,与荣昌区有关部门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汽车电动化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过程的核心部分!”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李道飞说,截至2022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3.021亿辆,位居世界第一,但平均每千人保有量只有215辆,距美国每千人837辆、日本每千人629辆,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专家发言。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这几年,我国通过大力发展高性能电池、高效率电机、电控等三电技术和整车集成开发技术,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2018年,我国新能源新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比重只有4.5%,今年7月已达到32.7%。
目前,我国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都已实施全新的正向开发。其中,吉利SEA浩瀚架构的车型尺寸覆盖A-E级,目前已涵盖至少8个品牌,有超过16款车正在研发。
李道飞认为,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除了继续加大三电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原始创新力度外,还应在智能悬架系统、线控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智能座舱等汽车关键共性技术上“再出发”,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噪声、振动、晕车等新问题,以提升整车舒适性和用户体验。
温州汽摩配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瑞安市传感器产业协会秘书长、浙江朝日减振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世格认为,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推动汽配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温州是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有4000多家汽摩配制造企业,6000多个品种,基本上涵盖了全车关键零部件,去年产值近千亿元。现在有比亚迪电池和青山控股的新能源加持,3年内将超2000亿,成为温州第一大产业。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快速推动汽摩配关键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把提高产业效益以及助力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汽配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设立了许多汽摩配产业园和平台。
其中,有着“中国汽摩配之都”称号的瑞安市,于2022年4月建成运营瑞安智能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推动本地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帮助本地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数字化改造,促进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20家技术、产品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供应商,30款低门槛、快部署、见效快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有15家服务商入驻,其中金融3家,法律2家,软件服务商5家,智能制造、信息化3家,精益改造2家。通过该平台,可针对本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需求,为汽摩配企业和客户提供集产品、工厂、数据、技术等一站式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嫁接更多企业生产、发展所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