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
重庆地名是不是都和
“坡、坎、沟、桥
坝、山、坑、凼”有关
相关阅读
《重庆为什么这么多奇怪的地名》
但是!
重庆也有一些优雅
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
跟着团团一起来看看
“开山通海兴渝州”
两江新区有七条金字大道
即以金开头的
金开大道、金山大道
金通大道、金海大道
金兴大道、金渝大道
金州大道等7条主干道
每条路的“金”字后一个字连起来
便是“开山通海兴渝州”
它表明了重庆人民在山水城林之间
开山通海
积极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椿萱大道、同茂大道
兰桂大道、腾芳大道
春华大道、秋成大道
桂馥大道、兰馨大道
中央公园的
椿萱大道、同茂大道
兰桂大道、腾芳大道
4条道路的名字
来源于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
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寓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不仅如此
中央公园竖向道路名称的
春华大道、秋成大道
桂馥大道、兰馨大道
四条路
则引用了书法家张自立
“春华秋实盈庭灿
桂馥兰馨易地荣”的对联
寓意春天开花,秋天收获
感情越来越深厚浓郁
就像桂花兰花一样芳香
千厮门
近年来大火的千厮门大桥
桥的名称来源于重庆古城门千厮门
而千厮门取名自《诗经·小雅·甫田》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梁,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
千仓万仓而得名
是祈祷风调雨顺
丰收满仓之意
▲千厮门大桥
南纪门
南纪门是古重庆有名的
屠宰业集中的地方
人口密集、商业繁盛
它取名自《诗经·小雅·四月》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
重要交通总汇……
南来北往、东去西至的客货
穿行城门、通江达海
繁荣了城市
也见证了重庆
依山为城、凭水而兴的历史印迹
鸳鸯
两江新区鸳鸯街道中的“鸳鸯”
总是令人联想到无数诗篇
《诗经·小雅》中曾有《鸳鸯》一诗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的得名在
《重庆市地名词典》中也有记载
“明末建街,清代为场
原名鸳鸯桥
以场边有一大黄葛树倾倒于小溪上
两枝主干直搭对岸成一座天然桥
似鸳鸯展翅匍匐得名”
此地有了鸳鸯桥
交通更为便利
最终形成了街道
又形成了场口
一直到民国十八年设为鸳鸯镇
民国三十年改为鸳鸯乡
▲彩云映鸳鸯。唐文浩 摄
静观
静观镇位于重庆市北碚区
东部中心地带
有着“花卉之乡”的美名
是重庆人赏花的好去处
静观镇因境内有一古庙
“静观寺”而得名
“静观”二字则来自诗词名句
“万物静观皆自得”
▲静观镇
鹿鸣乡、鹿鸣岩、鹿鸣村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提及“鹿鸣”一词
你是否也想起了《诗经》里
这首清新质朴的《小雅·鹿鸣》
重庆有多个以“鹿鸣”命名的地名
璧山有鹿鸣场
丰都有鹿鸣岩
云阳、涪陵、开州都有鹿鸣村
其中最为著名的
莫过于彭水县的鹿鸣乡
彭水县委宣传部资料显示
这里因“境内山林曾有很多野鹿
每得食而相呼,取其恩义之意”
而得名
在鹿鸣乡深处
藏着著名的“蒙古村”——向家村
三百多年来
蒙古族谭、张二姓族人聚居于此
生息繁衍至今
彼此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鹿鸣乡景色 图:微播彭水
“来苏”“来仪”
来苏镇位于永川西南部
而来仪乡于1992年并入其中
现是来苏镇的重要场镇之一
在《书经.仲虺之诰》中
“来苏”意指百姓获得困苦之解脱与苏息
在《尚书·益稷》中
“来仪”则意指古时吉祥的征兆
作为川渝两地交汇的重要廊道
这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风景怡人
“来苏”一名的由来
与著名诗人苏东坡有关
据清乾隆《永川县志》载
“永川有镇,名曰‘来苏’
东坡曾游历至此,因名”
▲来苏镇风光。永川区来苏镇人民政府供图
茨竹
古人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重庆渝北最北端
有这样一个因竹而得名的地方
——茨竹镇
茨竹镇原名回龙场
始建于清初
有300多年历史
境内外多生“茨竹”
奇茂壮观,因而得名
▲放牛坪景区风光 渝北区茨竹镇人民政府供图
海棠溪·烟雨路·晓月路
前段时间
“海棠溪”地名由于
太像小说女主的名字
被网友讨论上热搜
《“江北城”是男主,“海棠溪”是女主?》
(点击红色文字查看具体内容)
▲通往二次元的列车——海棠溪轻轨站
作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王尔鉴《巴县志》中
对“海棠烟雨”如此描写
“溪右高阜,竹树阴森,春晓将暾
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
其山娟秀,绰约如藐姑仙子
凝立于素绡帷中,含睇微笑”
烟雨、晓月、海棠、溪流……
这组诗情画意的地名
让有“重庆外滩”之称的南滨路
多了些空灵缥渺的怡然之情
海棠溪的得名
在《巴县志》中提到了两种说法
一是说
这里曾经种植了许多海棠
另一种说法是
盛夏时候,洪流大江灌入溪中
在农历十五的晚上
江上的波浪起伏
看上去像是一朵朵海棠
海棠溪便因此而得名
紧邻的烟雨路和晓月路
与海棠溪也密不可分
曾经海棠溪的溪水
从南山林间蜿蜒而出
再穿过如一弯新月的
单拱石桥汇入长江
每到山雨降临时
此地便细雨映衬溪流
薄雾环绕瓦屋
可谓风光绝美
“海棠烟雨”景色之名也由此而来
▲海棠溪轻轨站
路名是城市的无声向导
也反映了当地人文、风貌
是展现文化和传承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