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重庆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现场。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发布人
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苏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二级巡视员 燕翱
重庆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李鸿博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勇杰
10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金融专场)。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全市民营经济贷款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截至9月末,全市民营经济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18%,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0.8%。
▲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新闻发言人苏阳介绍相关情况。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苏阳介绍,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相关举措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坚持科技赋能,引领金融服务数“智”化转型;坚持多措并举,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坚持服务下沉,提升金融服务“惠”及面;坚持机制创新,“畅”通金融资源传导渠道。
其中,在引领金融服务数“智”化转型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分局自建“长江渝融通”货币信贷大数据系统、“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等“两通两平台”系统,成为民营小微金融服务的“线上申贷中心”“信息共享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问题反馈中心”。
如,“长江渝融通”货币信贷大数据系统,集银企对接、监测预警、信息查询、问题反馈、政策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清单,共计支持超万户民营企业贷款1000亿元;“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项目自动智能化识别、精准开展环境效益和碳核算智能计算,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9月末,全市民营企业绿色贷款余额达1085.6亿元,同比增长49.1%;“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集中公示69家银行的500余款信贷产品,企业可“一键申请贷款”“一键查询讯息”“一键反馈问题”。1—9月,平台累计为8993余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提供贷款支持超220亿元。
在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全市金融系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加大民营小微信贷投放、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倍增计划、实施跨境融资优化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已运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各类专项再贷款以及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各类政策,支持3.6万户乡村振兴领域的市场主体85.9亿元、1700余户科技型企业125亿元、1970户企业绿色贷款43.3亿元、800余户交通物流领域市场主体8.6亿元;1—9月,全市企业运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发行债券金额同比增长46.7%。
在提升金融服务“惠”及面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高标准推进“1+5+N”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续贷中心和金融服务港湾建设,建成港湾超500个、首贷续贷中心36个。这些港湾和首贷续贷中心常态化、阵地化开展首贷培植等行动,覆盖25万余户市场主体,今年1—9月累计为超5万户民营经济主体提供贷款支持787亿元。
在 “畅”通金融资源传导渠道方面,全市金融系统针对乡村振兴、创业就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创新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等机制,推出技改专项贷、农产品加工贴息贷款、稳岗贷等专项政策性产品,通过配套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优化民营经济融资服务。同时,推出货币信贷到村、“两张问题清单”快速协调解决机制等多个专项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全市金融机构推出了224款随借随还类金融产品、256款信用贷款产品,进一步缓解了民营经济主体的融资痛点。截至9月末,全市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增量占比达33%,较年初高28个百分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将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8月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苏阳在会上介绍,今年以来,该行努力降低民营经济运营成本,取得积极成效。其中,今年8月全市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苏阳表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助力降低民营经济运营成本。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主要是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将LPR稳中有降的效应切实传导至市场主体。8月,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为4.11%,处于历史低位。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无还本续贷类产品创新,提前摸排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续贷、展期等需求,及时对接,妥善做好资金接续服务。1—9月,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约为14.28万户民营经济实施延期还本付息1455亿元,若按照1%的资金周转成本,约节约成本超过14亿元。
三是加大支付服务减费支持。指导银行、支付机构落实落细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有关政策,全面落地执行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降低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取消部分票据业务收费、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等措施,累计为133万户市场主体让利14.42亿元,绝大部分都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地落实,今年,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还与各市级有关部门探索以更好、更优的服务为民营经济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贴心的融资服务。比如,为进一步提高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该行会同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在2022年“金融助力援企稳岗”行动基础上,基于就业数据和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性,探索通过共享就业数据为银行创新信用贷款模式提供支撑,在全国首创银社互动模式。该模式下,银行授权查询民营企业就业相关数据后,纳入内部授信审批、风险定价、贷后管理的全流程,并推出“稳岗贷”专属产品,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4%,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0.8%。
在就业数据的牵引下,银行、企业“双向奔赴”。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已有9家银行、担保公司推出“稳岗贷”产品,线上线下共发放贷款45.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3.7%,支持民营企业3509余家,涉及稳岗7.3万人。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正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等部门通过共享相关信息,组织金融机构统一推出针对个体工商户和科技型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
“走万企、优服务、促发展”活动
提升民企金融服务覆盖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下称重庆监管局)二级巡视员燕翱在会上透露,8月末,该局启动了“走万企、优服务、促发展”活动。此次活动致力于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度,将延续至今年年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二级巡视员燕翱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燕翱透露,此次活动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梳理企业名录。活动中,重庆监管局会同各市级主管部门,建立制造业、科创企业、外贸企业等全名单,整合内部金融数据和外部政务数据资源,梳理形成金融支持重点企业“白名单”。截至目前,该局已向辖内69家银行提供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外贸类中小企业等五类客户名单超百份,涵盖近9万户民营企业。
二是主动走访企业。活动中,重庆监管局组织银行机构对照“白名单”,开展“四走四送”活动,通过走集市、走街道、走楼宇、走园区,向民营企业送政策、送产品、送资金、送服务,有效纾解民营企业融资急难愁盼问题,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据统计,这次活动开展以来,各银行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882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7万余份,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212场,对接客户2.87万户,对接率达到32.2%。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结合走访中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重庆监管局不断组织银行机构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根据民营企业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方案。据统计,此次活动开展以来,已收集整理企业反馈的意见建议881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诉求和实际困难超1000个,为4754户企业投放贷款652.8亿元,其中首贷户345户,贷款金额达35.5亿元。
在此次活动中,重庆监管局还建立了惠企政策宣传机制,常态性地收集银行产品服务信息,集成为“服务手册”“操作指南”等,发布于“渝小金”微信公众号。同时,该局还组织银行机构在官网、官微开设惠企政策宣传专栏,充分利用动漫画和图表等形式开展实际案例解读,大力提升民企对金融政策的知晓度,消除政策感知温差。
燕翱还介绍,为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重庆监管局还以数字赋能为基本手段,深入落实 “智融惠畅”工程各项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直达快享”金融服务的水平。
一是建立了民企线上融资平台。该局与市发展改革委联合打造了“信易贷·渝惠融”中小企业线上融资平台,打通50余个市级部门数据,实现全市300万户市场主体14个大类信用信息共享开放。民营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可以实现一键注册、一键申贷、一键测额、一键提款。自2022年3月上线以来,已吸引20万户民营市场主体实名注册,实现融资授信33亿元。
二是建立了产业金融“数智”系统。通过该局大数据平台“金渝网”整合金融和政务数据,创建制造企业金融服务专享服务系统“渝链融”,实现企业多维度赋标、批量企业画像、上下游企业串链等功能,为产业链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截至8月末,全市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2600亿元,同比增长23%。
三是通过监管大数据平台,深入开展民营企业“首贷培植”行动。该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监管大数据中挖掘无贷款记录的企业“结算户”,以资金流向为主要参考指标建立企业“授信度”评价标准,投放至银行机构开展精准对接,尽力扩大民企信贷覆盖面。今年前8月,已助推全市银行机构向近1.9万户民营小微企业发放首贷近180亿元。
今年以来重庆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总额
均达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重庆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鸿博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在支持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总额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重庆证监局副局长李鸿博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李鸿博介绍,今年以来,为借助资本市场支持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庆证监局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如,推动全面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强化与市级部门、区县政府、“沪深北”交易所的工作协同,形成上市工作推动合力,加大优质企业上市推进力度。今年以来,我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总额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新增7家上市企业,IPO首发融资100.74 亿元。其中,民营企业6家,IPO首发融资91.84亿元。
另外,目前重庆还有IPO在审企业9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占比为77.78%;辅导备案企业21家,其中民营企业19家,占比为90.48%。
二是支持民营企业用好股票、债券等多种资本市场工具。立足我市经济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重庆证监局积极推动股债联动发展,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ABS)。今年1—8月,我市民营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178亿元,民营上市公司增发股份融资5.86亿元。
三是着力推动提高民营上市公司质量。今年以来,重庆证监局督促上市公司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强化信息披露,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辖区上市公司质量有效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境内上市公司共有76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占比为56.58%。同时,我市民营上市公司科技创新水平稳步增长,龙头上市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今年以来,25家民营上市公司共计实施现金分红36.29亿元。
李鸿博表示,下一步,重庆证监局将积极发挥央地协作机制作用,主动协调证监会系统各单位,加强与市级部门、区县政府贯通联动,推动资本市场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鼓励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一是助力我市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如,加大对重点拟上市民营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筑牢上市基础;积极支持、引导契合北交所定位的优质民营企业,抓住北交所深化改革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优化企业上市辅导监管流程,持续督促申报IPO的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坚决杜绝带病闯关等。
二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助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绿色公司债等创新品种。同时,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加强民营企业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的培育和储备,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REITs项目上市,盘活存量资产。
三是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民营企业能力。如,推动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应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要求,着力提升专业能力,为民营企业用好资本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支持期货经营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风险管理服务,提高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能力;鼓励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发挥私募基金在支持企业融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等。
四是进一步提高民营上市公司质量。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上市企业再融资、开展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严格防范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发现查处力度,构建综合防治体系等。
全市融资担保机构为330万户次民营小微企业
提供融资担保1430多亿元
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勇杰在会上透露,近年来,该局大力推动融资担保行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8月末,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共计为330万户次民营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435.50亿元,居全国第5位。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金勇杰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金勇杰表示,近年来,重庆市金融监管局抓重要环节、盯准关键点,多措并举推动融资担保行业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联合市级部门密集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意见、尽职免责、担保费奖补、绩效评价等系列支持政策,建立起“敢担、愿担、能担”长效机制。
二是浇灌助企“及时雨”,在全国率先系统性发布融资担保助企纾困12条措施和支持“稳企业保就业”4条,引导为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开设绿色通道、降低融资成本、续保展期等措施为小微、民营企业注入“强心针”。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已为11.5万户交通、旅游、餐饮等重点行业民营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425亿元。
三是多管齐下加强督导,持续3年在行业监管要点中要求提升支持民营小微三农等主体融资担保占比,并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提高监管评级分值比重,督促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主体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8月末,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已为330万户次民营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435.50亿元,居全国第5位。这一数字,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0%,较年初增长7.72%。
金勇杰还介绍,近年来,我市101家融资担保机构整体资本实力不断壮大、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目前,行业资产超过700亿元,可撬动融资支持在5000亿元以上,融资担保放大倍数6.2倍,全国领先,行业活力生机蓬勃。同时,我市已逐步形成以政策性+商业性,国有+民营融资担保机构错位、协同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其中,3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已实现政策性业务重庆辖区全覆盖。
另外,我市还积极搭建国担基金、再担保、融资担保机构、银行机构“4:2:2:2”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着力撬动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的乘数效应。截至8月末,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累计为20万户小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双创”人员等主体提供融资担保逾800亿元,且担保费率连续15个月保持在1%以下,为民营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20亿元。
在创新产品和优化服务方面,重庆融资担保行业也有亮眼表现。
近年来,针对小微民营企业缺少抵押物、信用不足、资金需求急等特点,重庆融资担保机构着力围绕三个方面创新产品和优化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推进“一领域一创新”积极创新机制、模式和产品,针对性推出“专精特新保”“知识产权保”“商业价值保”“乡村振兴保”“创业保”“电子投标保函”等系列产品。同时,支持发行了全国首单民营高速路收费权ABS、全国首单绿色新能源电池资产ABS,为民营企业进行精准“滴灌”。
二是切实优化服务,减费让利。我市融资担保行业年化担保费率连续3年持续下降至1.8%,为历史最低点。其中,市小微担保对符合条件的“双创”贷款免收担保费,市农业担保实际担保费率约0.24%。
三是汇聚各方力量。近期,重庆市金融监管局举办我市首届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67家各类金融机构报名踊跃,目前已征集到114条案例和产品。年内将评选优秀案例广泛宣传、推广,引导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民营经济。
同时,该局还积极引导融资担保公司接入渝企金服、长江渝融通、渝普金链等6个市级融资平台,结合N个融资担保机构App、小程序,提高融资担保服务触达率和获得率。
金勇杰表示,下一步,全市融资担保行业将加快改革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打造“重庆融担”品牌形象。同时,将开展进重点行业、进园区、进商圈、进企业等活动,促进供需对接,扩大融资担保服务的知晓度和触达面,为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