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道好万众瞩目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庆日报科教新闻部记者李志峰和视觉影像部记者齐岚森作为重庆日报此次亚运会报道特派记者,于9月21日下午出发启程前往杭州。
▲重庆日报记者李志峰(左)和齐岚森(右)去亚运会赛场采访的大巴上。
从9月21日晚上抵达到10月8日晚上闭幕,他们二人累计从前方发回包括文字报道、图片新闻、视频等在内的稿件近140篇。此次杭州亚运会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源源不断、内容丰富的亚运报道,也成为了节日期间重庆日报全媒体报道的一大亮点。
在紧凑的赛事安排和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二人是如何完成这些“小目标”的?
为此,两江观媒编辑部对回渝的李志峰进行了专访——
▲李志峰在亚运会闭幕式现场。
提前策划,制订详细报道方案,做到“心中有数”
两江观媒编辑部:此次杭州亚运会规模大、项目多、覆盖面广,比赛时间达半个月,做好这样的大赛报道,你们出发前做了哪些准备?
李志峰: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亚运会报道也是如此。这样的规模和这种级别的赛事,如果没有提前的策划,记者到了现场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
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3月接到报名任务后,我们就不断地完善报道方案。最后在亚运开幕前敲定了一份近4000字的详实报道方案,具体到每天的赛程报道以及“记者手记”的采写方向。
▲李志峰在篮球项目比赛结束后,现场写稿。
两江观媒编辑部:这样的案前准备对整个的亚运会报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志峰:作为地方党媒,我们此次杭州亚运会的报道目标方向很明确:以重庆市入选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0名运动员为主,关注他们的夺金之路。同时,配合关注一些大众关注度特别高的如“三大球”、乒乓、羽毛球、跳水、田径、体操等项目赛事,并努力在赛场内外挖掘发现一些闪光点。
事实证明,我们提前准备好的这份方案,为后来的报道起到了“灯塔”和“指明灯”的作用,也为整个亚运会期间我们二人的报道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和很多其他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一样,提前做好案前准备工作,才让我们走上“战场”显得更加从容不迫。
▲齐岚森在亚运会赛场拍摄。
见缝插针,文字视频齐上阵,全媒体报道“百花齐放”
两江观媒编辑部:据了解,此次杭州亚运会报道,去了一万多名记者。这么多媒体同行同场竞技,你们感到过压力吗?如何应对这场竞争的?
李志峰:的确,亚运赛场上,比拼的其实不仅仅是运动员。到场的一万多名记者,代表着各自所在的媒体单位,也在“暗中较量”。用大家心照不宣的话来说:从踏进媒体村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各自“卷”了起来。
▲特派记者从前方发回的报道及手记。
相比较其他媒体,重庆日报此次特派采访的记者数量并不占优势。人手有限,报道的压力肯定是有的,我们也很担心兼顾不过来。但我们严格按照自己的思路,既各司其职,也互相配合。一方面,文字记者主抓重庆运动员夺金和比赛过程,挖掘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赛场的感受。摄影记者则主抓精彩瞬间,配合文字报道完成报社安排的深度报道选题。同时,每天在外采访,二人还都是随时发现、收集视频素材的“全媒体记者”。
▲齐岚森拍摄的中国男篮VS中国台北男篮。
此次亚运会,我们发回的近140篇报道中,文字报道50余篇,图片新闻近40篇,短视频近50则,它们除了在重庆日报、重庆日报客户端上呈现,还在重庆日报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新浪微博等媒体矩阵平台发布,做到了全媒体报道的“百花齐放”。这也算是我们一点小小的成就吧。
两江观媒编辑部:算下来,你们二人在杭州待了18天,和亚运会“共处”了这么长时间,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李志峰:半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这份记忆真的是弥足珍贵。在此期间,我们现场见证了重庆运动员夺得5金2银1铜,创造参加历届亚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也亲眼目睹了中国男篮一分之差败给菲律宾,赛后一度取消新闻发布会而姚明又带主教练和球员重返新闻发布厅的曲折故事;更是感受了中国女足逆境中奋起直追但最后依然惜败失去进军决赛资格的惋惜……
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呈现的,是一次多元的国际赛事,里面既有夺冠的兴奋,也有憾失奖牌的遗憾。有中国游泳选手张雨霏与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名将与名将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有48岁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这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励志故事。还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一届“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的赛事氛围,如比赛场馆的BGM背景音乐选择、灯光营造等等……
这是一次充满青春活力的亚运会,让人难忘。
后方支持,“稿件再晚也等你”,安心采访“有底气”
两江观媒编辑部:重庆日报作为创刊70多年的省级党报,在这种重大活动中的报道统筹素来很有经验。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此次杭州亚运会期间后方的支持配合做了哪些工作?
李志峰:在重要的采访报道中,前方特派记者好比“哨兵”,而后方的大本营才是素材的主要“加工厂”。此次杭州亚运我们能够圆满完成报社交待的任务,后方的支持功不可没。
一方面,新媒体部门同事24小时在线,随时准备着接收我们从前方发回的“讯号”。“我们的记者在前线,只要你们有一手的素材,我们肯定优先采用。”负责新媒体视频剪辑同事的一句话,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也大大激发了我们此次赛事报道创作短视频新闻的热情。视频不论长短,只看“引爆点”,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成了我们一直坚持的“拍摄原则”。
9月30日,我们在中国选手全红婵、陈芋汐跳水比赛中拍摄的短视频《亚运摄影师拍摄比赛 动作整齐划一》,在全网发布后,播放量上千万。一些媒体单位还找到我们,希望转载原视频。优质的传播素材,来自于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两人分别所在的科教新闻部、视觉影像部也成了记者最坚实的后盾。因为亚运会比赛场馆分散,加上很多重要的比赛都是晚上8点开始,接近10点才结束,所以我们基本上每天的常态都是要12点左右才能完成所有的稿件。“你们尽管采,稿件来得再晚我们都等着你们。”——值班主任斩钉截铁的“豪言壮语”也给了我们充分的底气。哪怕是双节期间,他们同样在电脑前默默坚守,每天等着签完我们的最后一条稿件。
▲李志峰在亚运会媒体村内写稿。
编辑部同样给了前方记者很大的支持。中秋、国庆期间,本就只有四个版,但是版面再紧张,编辑部依然每天都安排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报道专栏,尽可能地呈现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它们丰富着当天报纸版面内容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在前方采访莫大的激励。
▲国庆期间的部分亚运会专栏截图。
专访的最后,李志峰还说了这段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江南好,能不忆杭州?感谢杭州,向亚洲呈现了一次精彩绝伦的亚运会。我们也期待,以杭州亚运会为新起点,见证更多“中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