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更好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法院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近日,忠县人民法院邀请国家三级专科医院——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专家来院,围绕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理疏导、矫正、重建等主题,为法官讲授了一堂心理健康知识专业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加快,有少部分人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出现影响身心健康的矛盾、恐惧、失望甚至绝望情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马玉娟说,如果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向回应,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人民法院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一线,马玉娟建议,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法官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思考,打开“心结”治“心病”,是缓解当事人的焦躁情绪,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
具体来讲,如遇到离婚态度不明又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未成年人探望权纠纷以及亲子关系案件中的情绪波动较大的当事人及近亲属,以及遭遇严重家暴、身心健康遭遇不良影响的当事人等,要重点关注案件审理结果对当事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配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开展纠纷调处工作,并适时启动心理疏导程序,借助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帮助法官了解当事人内心需求、情感聚焦、矛盾根源等,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案结事了。
据悉,忠县人民法院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了《专业心理疏导合作协议》,构建了司法案件心理干预合作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坐诊,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助推纠纷化解、帮助罪犯迷途知返和受害人心理重建、缓解干警心理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协助开展家事案件判后回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将现代心理学融入法院矛盾纠纷化解中,推动心理咨询疏导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