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好搭档,他是重庆‘土猪’。”
“你干脆说我是荣昌黑猪儿算了哦,那叫‘土著’,是指重庆本地人,吐词要清楚!”
▲演员正在表演重庆方言相声。记者 卞立成 摄
国庆假期,沙坪坝区沙磁巷扯馆儿剧场里,两名相声演员用重庆方言你来我往,逗得台下140余观众笑翻一片。
月满中秋,喜迎国庆,这个佳节有人选择出去耍一转,有人选择下馆子搓一顿,如今还有一个新的“耍法”正在逐渐流行,那就是看场“重庆味儿”的剧场演出。
“扯馆儿”,正是重庆方言“扯拐儿”的谐音,意思是幽默风趣、有意思的人。扯馆儿的节目表演涉及相声、小品、脱口秀、新喜剧等。不过,有意思的是,其创意性地将重庆方言与这些表演形式相融合,把山城饮食、民俗故事等融入表演内容中,既展现出重庆生活气,也让演员们的表演更“接地气”,更显重庆味道。
▲观众们正在观看表演。 记者 卞立成 摄
方言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语言,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过去,方言总被人认为有些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没法吸引到年轻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明显增强,以重庆方言文化为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凭借着川渝两地广泛的受众群体,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稳定市场。扯馆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观看方言表演的观众,年龄几乎70%都在30—50岁之间,20—30岁的年轻人占比非常少,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30岁年轻观众占比达到了80%。观众们愿意走进剧场,为艺术买单,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认可,更是对重庆方言文化魅力的肯定。
▲演员们谢幕。记者 卞立成 摄
“川剧、相声、小品这些还是用方言讲,听起才有意思。”今年24岁的小胡(化名),从渝北赶来专程观看表演,他表示,能在剧场表演中欣赏到本土幽默语言文化精品,让他这个“重庆崽儿”深感惊喜和自豪,也更让他明白了为什么老一辈人会对戏曲等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扯馆儿等重庆方言表演流行的背后,是重庆人文化自信正在逐渐增强的重要表现。重庆话登上大雅之堂,也代表着以方言文化为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