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庆方言登上大雅之堂 传统文化迸发生命力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卞立成
    时间:2023-10-02 13:02:04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好搭档,他是重庆‘土猪’。”

    “你干脆说我是荣昌黑猪儿算了哦,那叫‘土著’,是指重庆本地人,吐词要清楚!”

    ▲演员正在表演重庆方言相声。记者 卞立成 摄

    国庆假期,沙坪坝区沙磁巷扯馆儿剧场里,两名相声演员用重庆方言你来我往,逗得台下140余观众笑翻一片。

    月满中秋,喜迎国庆,这个佳节有人选择出去耍一转,有人选择下馆子搓一顿,如今还有一个新的“耍法”正在逐渐流行,那就是看场“重庆味儿”的剧场演出。

    “扯馆儿”,正是重庆方言“扯拐儿”的谐音,意思是幽默风趣、有意思的人。扯馆儿的节目表演涉及相声、小品、脱口秀、新喜剧等。不过,有意思的是,其创意性地将重庆方言与这些表演形式相融合,把山城饮食、民俗故事等融入表演内容中,既展现出重庆生活气,也让演员们的表演更“接地气”,更显重庆味道。

    ▲观众们正在观看表演。 记者 卞立成 摄

    方言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语言,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过去,方言总被人认为有些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没法吸引到年轻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明显增强,以重庆方言文化为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凭借着川渝两地广泛的受众群体,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稳定市场。扯馆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观看方言表演的观众,年龄几乎70%都在30—50岁之间,20—30岁的年轻人占比非常少,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30岁年轻观众占比达到了80%。观众们愿意走进剧场,为艺术买单,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认可,更是对重庆方言文化魅力的肯定。

    ▲演员们谢幕。记者 卞立成 摄

    “川剧、相声、小品这些还是用方言讲,听起才有意思。”今年24岁的小胡(化名),从渝北赶来专程观看表演,他表示,能在剧场表演中欣赏到本土幽默语言文化精品,让他这个“重庆崽儿”深感惊喜和自豪,也更让他明白了为什么老一辈人会对戏曲等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扯馆儿等重庆方言表演流行的背后,是重庆人文化自信正在逐渐增强的重要表现。重庆话登上大雅之堂,也代表着以方言文化为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主编:商宇 | 编辑:袁文蕙 | 校对:柏云辉 |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