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医保局联合印发近日《重庆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在确保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服务覆盖率。2023年,各区县(自治县)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将分别达33%和73%以上;在此基础上,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到2035年,力争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左右。
据了解,《方案》旨在稳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和覆盖面,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健全完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签约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在扩大签约服务供给方面,《方案》提出,以慢病为突破口,让二、三级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外、妇、儿、中医等各临床医师,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团队,建立“全专结合”联合门诊,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精准对接居民的健康需求。同时,鼓励三级医院采取“包干分片”方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壮大家庭医生力量;鼓励有工作活力、身体状况允许的退休执业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
家庭医生将为签约居民提供哪些服务?《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明确规定,家庭医生要向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预约转诊、药学、长期处方、个性化签约、互联网+签约互动、健康积分制等服务。
《方案》还提出,各区县(自治县)要根据各类重点人群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提供“菜单式”服务。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确有需求的人群,结合实际提供上门治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及家庭病床等服务。
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医共体牵头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站、村级慢病管理工作室的慢病管理网络,针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开展签约服务,推进多病共管,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绿标、黄标、红标等三种色标进行服务管理,提供预防、健康教育、临床诊疗、长期处方、靶器官损害筛查、综合评估、随访康复、生活方式指导、运动处方等一体化服务。
按照《方案》,我市还将推行居民健康服务新模式,即开展“智慧家医签约”服务,整合线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延伸处方、心理疏导、健康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