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市新闻发布中心,城口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城口县委常委、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国进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耿福能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
重庆市药监局副局长李小平
7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城口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城口县将着力建设“大巴山药谷”,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该县将建成产地加工一体化示范区1个,精深加工能力达8000吨以上,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做强“三链”,实现强县富民
▲张国进介绍相关情况。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大巴山是国家中药资源最丰富、国家中药材原料核心产区之一,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正逢其会、正当其时!”城口县委常委、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国进介绍。
近年来,城口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旗性产业”之一。截至2022年底,该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6万亩,产量8.9万吨,产值10亿元。
张国进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把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强县富民的“牛鼻子”,进一步做强“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为加快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该县将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种植加工、储存运输、检验检测、市场交易等全产业链条;围绕“中医药+”发展思路,研发具有城口特色的养生菜、药膳预制菜,培育一批药膳体验店;结合大巴山文化、民俗、生态等优势,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康养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
在提升价值链方面,该县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智库,中药工业产值占比由40%提升至60%以上,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数字赋能,健全中药材生产质量全过程溯源体系。
在优化服务链方面,围绕产业集群建设优化服务,搭建大巴山中医药产业合作平台,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保险等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大巴山药谷”的核心竞争力;强化“链主”企业以商招商,围绕“产、加、销”各环节,并带动广大药农增收。
到2025年,城口大巴山药谷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效:中药材规模稳定在36万亩以上,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推动县域优势大品种发展,渝川陕大巴山中医药产业联盟平台合作更加紧密,“大巴山药谷”品牌市场价值转化成效明显。
四项举措,推动“大巴山药谷”建设
▲耿福能回答现场提问。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中国中药协会将紧扣中药材产业链的各发展环节,支持城口‘大巴山药谷’建设。”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耿福能表示,该协会将采取四大举措,帮助城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制定方面,该协会将与城口县合作推进县域中药产业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产业发展技术与信息咨询,指导城口县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林地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指导城口县及大巴山地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在支持产业链发展方面,该协会将协助和指导城口县围绕“大巴山药谷”产业链策划组织产业论坛、产品展示展销、科普宣传等活动,助推中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在促进资源转化方面,中国中药协会将结合城口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协助引进中药产业平台、专家和企业,定向开展中药材生产种植、中药材产地加工、标准研究、检验检测、中药追溯等产业技术和人员培训,促进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
在产业科研创新方面,该协会将与城口县共同组织专家实施产业科技和品牌建设课题项目,推动城口县中药产业科技和品牌提质发展,助推“大巴山药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大品种,入选我市中药材道地优势品种
▲袁德胜回答现场提问。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在全市中药材产业布局版图中,处于三峡库区绿色道地中药材产业带的城口显得格外耀眼!”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介绍。
他表示,城口生态气候良好、自然资源富集,在重庆乃至大巴山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独特性、示范性。近年来,城口探索“国储林+林下种植”模式,淫羊藿等 4个优势品种入选我市道地优势品种,在全市走出了一条改革赋能发展的新路。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委将从四个方面支持城口建设“大巴山药谷”。
一是该委将指导开展种质资源优异性状挖掘和品种选育,培育在含量、生物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的优良品种,着力做大道地优势品种规模,促进道地优势品种增值。
二是该委将按照“道地种植、全程追溯”理念,指导城口县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建设中药材种植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
三是该委将指导加强“大巴山药谷”品牌保护,利用“互联网+”,建立中药材信息及网络溯源平台,构建从基地到平台、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是该委将指导中药材多功能开发利用,充分挖掘连翘等中药材品种的观赏和药食两用特性,探索药旅、药养、药食发展新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大支持,提升中药材附加值
去年3月,城口县与市药监局签订了《推动城口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市药监局在助推道地中药材发展、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提升药品安全水平、加大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开发利用六方面,为城口中药材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李小平回答现场提问。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重庆市药监局副局长李小平表示,推进中药材GAP实施,既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下一步,市药监局将按照国家新版GAP要求,全方位、体系化推进城口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加快出台重庆市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意见及检查指南,为全市及城口县在推进GAP基地建设进程中提供指导;帮助组建成立“大巴山中药材GAP专家工作站”,并协助城口县组建中药材GAP专家智库;支持城口建设“大巴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提升中药材鉴定、检测能力水平,并向周边辐射;帮助城口探索产地加工与饮片加工一体化模式,指导提升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加工规范。
新闻多一点>>>
年初加工能力达3万吨
城口“大巴山药谷”初步建成全产业链
作为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城口县通过建设“大巴山药谷”,有力推动了该县中药材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7月28日,记者从城口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该县每年初加工能力已达3万吨,带动2万余户药农直接增收。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种植中药材是当地不少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城口县委常委、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国进在发布会上表示,该县把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强县富民的“牛鼻子”,聚焦“大巴山药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打造了“大巴山药谷”区域公共品牌。目前该县已完成19个商标类别注册,建立品牌授权、品牌管理、品牌建设等系列制度性规范。这将有效解决区域内中药材产业品牌“多而散、小而弱”的问题。
二是与市药监局签订了《推动县域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从去年3月开启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基地建设。目前淫羊藿、灵芝2个中药材品种的种植基地严格按照GAP要求生产,有望成为我市首批授牌的中药材GAP基地。
三是与市中药研究院合作成立大巴山中药研究院,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科创新动力。该研究院在城口开展中药材质量检测、品种选育等,并建立中医药产业技术人才服务合作平台。
四是大巴山中医药产业加工园获批,目前已入驻天宝药业、昭德堂制药等10余家中医药企业。去年,该园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达3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1万吨。
五是通过筛选优势特色品种、探索“国储林+ ”改革思路等路径,积极培育优势林业中药材品种规模化发展,培育形成了淫羊藿、独活等优势发展品种,成功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六是按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全产业链,已成功探索中药材产业与科学研究、森林生态、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目前,该县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突破1000家,中药材加工经营主体20余家,中医药文旅康养等延伸产业经营主体3500家。
七是将于今年8月初举行2023中国“大巴山药谷”产业高质量发展暨中药材GAP推进大会。大会期间,大巴山药谷产业联盟将正式成立,“大巴山中药材GAP专家工作站”等正式授牌。
去年我市中药材产业
带动37万户药农增收
“中药材已成为我市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7月28日,在城口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介绍,去年我市中药材产业仅种植加工环节产值就超过310亿元,带动37万户药农增收。
我市中药资源优势显著,《中国药典》中记载的552种常用中药材,重庆就有350余种,占比达到63.4%。重庆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将中药材产业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统筹谋划,中药材已成为我市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据统计,2022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263.7万亩,年产量103万吨;中药材种植业及加工业产值为310.8亿元,带动了37万户药农实现增收。
城口仿野生栽培珍稀石斛成功
3年后曲茎石斛种植面积将达1万亩
曲茎石斛别名“紫金钗”,是石斛中的珍稀品种。7月28日,记者从城口县建设“大巴山药谷”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该县以当地野生资源为基础开展仿野生栽培成功,预计3年后种植面积将达1万亩。
城口石斛是曲茎石斛,是石斛中特有的品种,主要成分为石斛多糖、石斛碱等,还有特殊的菲类、联苄类抗癌成分,具有补益脾胃、护肝利胆、增强体质等功效。由于石斛在自然环境下繁殖非常困难,生长条件十分苛刻,野生石斛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近年来,城口已发现一定数量的野生曲茎石斛分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道地产品的种质资源。城口县已引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实行科技攻关,重点是选育繁育优质种苗。目前,城口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仿野生栽培技术,县内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同时,今年年底该县还将建成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曲茎石斛综合开发园区,实现对曲茎石斛的科技研发、产品开发等。
目前,城口已建设了5000亩曲茎石斛仿野生栽培基地。3年后,曲茎石斛仿野生栽培面积将达到1万亩,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合作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