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名校为何钟爱体育特长生——专家学者在渝热议体教融合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张凌漪 赵迎昭 见习记者 尹诗语
    时间:2023-04-10 06:52:17

    4月9日,2023中国(悦来)体教融合大会线下活动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教育界、体育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3年4月9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2023中国(悦来)体教融合大会现场。见习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不重视体育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名校钟爱体育特长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大会第一场深度对话环节,多位知名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就此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不重视体育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广州市玉岩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印贤文表示,体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体育比赛和体育特长生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特别的促进作用。

    印贤文解释:一方面,体育特长生能擦亮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体育特长生对于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学校氛围能起到很大作用。

    “体育特长生在同龄人中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能把学生吸引到田径场上。”印贤文说,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看了一场比赛、踢了一场球,或者在学校运动会上赢了一场比赛,感受到体育魅力,从此爱上了体育运动。

    “不仅仅是名校,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好学校都会喜欢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北京大学体育教育部主任钱俊伟说。

    他认为,顶尖大学绝不可能把目光仅仅放在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更要培养能够面对、分析、驾驭、处理复杂资讯和艰难局面的“完整的人”。“一个整天沉湎于书本的‘柔弱娇嫩的孩子’,往往不可能有能力应付真实世界里瞬息万变的种种挑战。”

    在钱俊伟看来,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应当将这些价值注入学生的灵魂中。”

    ▲2023中国(悦来)体教融合大会对话主题现场。见习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让学生至少有一项终身喜爱的体育运动

    “体育在塑造性格、提升境界、净化灵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力量。”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欧健表示。

    他介绍道,一方面,学校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学生们在体育赛场上,不仅能看到第一名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梦想,还能够感受坚韧、勇敢、拼搏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进而锻造坚韧的优秀品格、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他说,近年来,西南大学附中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从课堂教学改革、普及与提高结合、软硬件同步打造等方面着力,为学生全面、终身、个性发展奠基。“学校积极引导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力争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有一项终身喜爱的体育运动。”

    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协同一致”

    推进体教融合,具体应该怎么实施?

    在第二场深度对话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表示,推进体教融合要改变两个系统不协同指挥、不协同运营的局面。“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形成协同一致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新形态。”

    吴键说:“我们需要统一的体育赛事、统一的运动员注册、统一的运动员等级认证等,实行人力资源共享。”

    他还建议,打造一座“立交桥”、一扇“旋转门”,让学生既能进学校又能到专业队伍去,退役了还能回学校继续学习。

    主编:匡丽娜 | 编辑:何旭 |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