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革命老区罗云镇为何一年大变样?
    今日重庆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4-09 14:08:20

    ▲航拍涪陵区罗云镇

    走,去罗云坐飞机看油菜花!

    走,去罗云打卡25000米“微长征”!

    走,去罗云吃土碗菜喝高粱酒!

    重庆市涪陵区罗云镇,一个原本不太知名的山区小镇,却在今年春天突然爆火,成了广大游客心向往之的网红打卡地。

    罗云镇是涪陵三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这里曾建立了涪陵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罗云支部,产生了涪陵第一个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党代表,是涪陵第一位中共党员钟善辅烈士的家乡,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川东地区和重庆市范围内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以前,每逢重要节点,一些学校、单位都会到罗云镇开展红色教育,但大多只是参观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参观完便匆匆返程。

    从“蜻蜓点水式”参观地到新晋网红打卡目的地,罗云镇是如何做到的?这要从一年前说起。

    01

    如何盘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这个问题曾让罗云镇80后党委书记张涛夜不能寐。

    去年初,在他的带领下,罗云镇班子成员开展了20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召集多次“用好红色资源”专题会议,最终确定了“保护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工作主线,依托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革命史,打造25000米红军长征文化步道,闯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来。

    从提出“微长征”理念到红军长征文化步道试运营,罗云镇只用了两个月。

    红军长征文化步道全程最长约25000米,设置有射击、攀爬、投弹、角色扮演等体验项目6个,集结点13个,实景布展15处,还编排了《罗云星火耀渝东》情景剧。通过图文声效、场景模拟、沉浸体验等形式,打造了一条集党性教育、研学教育、吃苦教育等于一体的精品线路。

    ▲红军长征文化步道(罗云镇政府供图)

    有过乡村工作经历的人都清楚,想在农村干成事儿不容易。25公里的文化步道要经过多少村、路过多少户,一家一户的去协调,两个月怎么能行?

    基层工作得“巧干、实干、用心干”。锚定做得实在而又有时效,罗云镇想到的是模式创新。

    借鉴PPP模式,按照“政府做基础、企业做内容、村集体经营”的模式,将新农村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即政府做好线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场景打造;引进项目运营公司,整体运营线路;开展红色党支部创建,在村党组织引领下,成立村级集体劳务公司,村民积极参与沿线人居环境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场地安全维护等事宜。

    项目运营公司按照团队收入的15%-20%作为线路维护费用返给村集体。村集体再按“3331”模式,将资金分别用于基础设施、民生事业、集体企业壮大和管理人员补助。

    这种利益共享模式,巧妙破解了外部企业入村的“融合难”和村集体对外部企业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的信心危机,既让老板满意,更让老百姓受益,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户受益、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一石三鸟”。

    以沿线的铜矿山村为例,红军长征文化步道初步运营后,吸纳当地就业21人,并通过订单农业带动100余户农民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尝到了甜头。

    互联网时代,游客体验感尤为重要,有的景区景点开业之后,由于配套不完善,引发大量网友负面评价,使后续经营面临困境。

    对此,罗云镇早有盘算。为了完善配套设施,罗云镇瞄准商机,流转土地打造乡村振兴田间超市、露营基地、共享食堂等,既可为游客游览服务,又能切实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罗云镇镇长蓬永强说:“共享食堂为游客提供窝窝头、南瓜饭等符合体验情景的午餐,这些食材都是从村民家里购买。”

    游客来了,商机来了,在外成功人士也回来了。老百姓开始谋划建餐馆、开民宿、卖高山农产品,企业家谋划建游乐园、农耕体验园、开酒店,镇村两级谋划将老旧闲置的礼堂、烤烟房、学校、政府公房等改建成富有红色元素的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让“硬本本”变“活存折”。

    正所谓一路通,路路通。迈出第一步,打开的是另一片新天地。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纪念碑

    02

    分析罗云红色旅游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张涛认为关键在于党建。

    他认为,想要“干一件成一件”,就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激发党员干部敢想敢干带头干,真正做到“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形成以党建统领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推进党建工作的良性循环。

    比如,通过发现“参观式”红色教育难以带动旅游消费这一问题,推进“党建+红色乡村游”,加强品牌创建引领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提振了发展信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党建+红色乡村游”尝到甜头后,罗云镇又明确提出多个“党建+”的发展思路。

    “党建+教育”方面,罗云镇依托红色资源,要建好“两大基地”。

    一是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策划推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打造融合党史学习教育、国情思政、乡村振兴等为一体的课堂,引导教育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是建党性教育基地。精心打造“行进中的党课”党性教育品牌,通过徒步“微长征”,行进途中开设微党课、聆听红军故事、参演红色情景剧等,锻炼吃苦精神,树牢理想信念。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罗云镇通过“党建+产业”,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发展难题。

    针对农村土地分散、产值不高的问题,罗云镇党委持续探索通过实施“政策帮扶、公司运作、村民入股、年终分红”的模式,引进农业发展企业,盘活土地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针对农产品销售难这一问题,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联合涪陵区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从种子到收购“一条龙”服务。

    针对农村创业就业难问题,通过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建设运营文旅基础设施、提升本地种养殖合作社量级、鼓励从事餐饮民宿及农耕体验等举措,提供了创业机会,扩大了就业岗位。

    罗云镇还着力推进“党建+治理”,在乡村治理中,创新建立党员联系群众“5到户”机制,做到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建立半小时村(居)快速反应机制,以“1+9+42+238”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辖区农户全覆盖。

    这些机制建立后,全镇矛盾纠纷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游客可以乘直升机观看罗云油菜花

    03

    去年10月,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在罗云镇干龙坝村启动。干龙坝村的大片土地纳入集中改造提升,消除多余田坎,让小块田变大块田,大力发展粮油种植。

    今年3月,干龙坝村3000亩油菜花开放,涪陵区2023年绚丽油菜花节暨高标准农田改造成果展示活动在此启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抓住商机,运营起了坐直升机看花海项目,让游客能在“罗云机场”过一把坐直升机的瘾。

    整个3月,罗云镇的机关干部都痛并快乐着。痛的是经常接待、加班维持秩序等。快乐的是看到数不清的游客前来罗云消费,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高兴之余,宣传委员、副镇长吴袁杰还要反复向客人介绍,“我们采取的是榨菜套种五彩油菜花的模式,榨菜已被收购一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美丽的油菜花海。”

    通过改造提升,这片数千亩的农田,从一年一季一收变为一年两季四收,榨菜和油菜籽收获后,这片土地还要套种玉米和大豆。

    吴袁杰说,接下来还能赏成片的向日葵、荷花,体验捕稻田鱼,未来的罗云镇一年四季耍事不断。

    罗云镇一年来大变样,让一些再次来到罗云的党员干部感到吃惊。回去后,他们也成为传播罗云发展变化的“主力军”。“罗云速度”由此在涪陵及周边渐渐传播开来。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第一炮打响后,罗云镇党委认真研究下一步的谋篇布局,提出要坚持“做红色文化”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路子,实现好“一山一坝一镇”三轮驱动目标。

    “一山”是以建设铜矿山红色文化主题公园为主线,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全力打造以红色元素为底色的集国防教育、党性教育和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红色体验新地标。

    “一坝”是以干龙坝村大柏树和绚丽彩色油菜花田为牵引,加速推进“红+绿”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争创全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镇”是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契机,提档升级烈士陵园,推进陈列馆改建项目,打造双拥文化广场,让红色基因成为激活罗云文旅发展新动能。

    张涛说,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罗云镇将锚定建设“在川渝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目标,敢闯敢干、唯实争先,为进一步丰富红色罗云辨识度而不懈努力。

    ▲村民在油菜花田里劳作

    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是化解村级债务、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革命老区乡镇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这张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罗云镇的实践,至少有以下四种模式值得研究和探索:

    模式一:集体企业引领模式。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铸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建立村集体性质的红色文化运营公司,推行“村支两委”成员和村集体经济公司管理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通过盘活“三资”,鼓励村集体依法用活资金、土地、林地等各类资源入股村集体经济公司,并支持其参与农业生产、餐饮旅游、建筑施工等项目建设,实现经营性收入稳步提高,锻炼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型干部,激活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内生动力。

    模式二:土地流转撬动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把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产业发展布局,拓宽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工作面,引入龙头企业,通过社会资本撬动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给村集体经济开出一副“流转土地壮一产,延伸链条带三产”的发展良方。在村集体主导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模式三:闲置资产激活模式。通过做实红色产业,增添村集体经济动力带动发展引领力。对辖区内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情况做出综合评估,并对其他可用于发展红色产业的闲置资产进行修缮,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进行市场综合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由镇村两级投资并负责前期运作,将老旧闲置的礼堂、烤烟房、学校、政府公房等改建为富有红色元素的乡村民宿、特色餐饮,以“账户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和“先交保证金,盈利再分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与村集体就其运作的经营性资产开展合作经营。

    模式四:抱团发展飞地模式。实现辖区内红色资源共享,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版。打破红色资源的地区属性限制,借鉴飞地经济模式,推动红色资源共享、互帮共进,按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在镇域或更广范围内推行以强村带弱村的抱团发展模式,弱村闲置“三资”入股强村产业项目,强村富余“三资”扶植弱村起步发展,不断拓展自我造血功能,通过跨村联建打造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的“航空母舰”。

    编辑:柏云辉 |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