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和“主动脉”。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开工干、支、缆线管廊368.3公里(其中干支线158.8公里、占全国的2.3%),形成廊体324.5公里(其中干支线146.1公里),投入运营160.1公里(其中干支线77.2公里)。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切实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市住房城乡建委开展了2023年度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行管理评估,总结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典型案例。
坚持系统规划引领 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科学大道地下综合管廊
重庆高新区坚持“因地制宜”“先地下、后地上”“体系化建设”等原则,集约高效地利用地下空间,规划了干、支、缆线管廊共118公里,并配套规划了电缆隧道78公里,“干-支-缆”综合管廊与电力廊道、直埋管线共同形成了布局合理、有机衔接的城市“生命线”系统。
高新区大力推进科学大道干线管廊建设,管廊总长度约28公里,投资约25亿元,是目前重庆市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综合管廊项目,具有极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锐意创新破瓶颈 多措并举拓宽投融资渠道
▲开州区综合管廊项目
南川区、开州区综合管廊项目均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金1.7亿元和1.3亿元,并分别申请国开行PSL资金5.7亿元和3.4亿元。
沙坪坝区文旅城综合管廊工程,全长2.7公里,投资金额1.7亿元,其中南段1.4公里由融创地产垫资代建,缓解了建设资金压力。
綦江区、合川区采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分别申请国开行金融性工具(基金)0.7亿元和0.5亿元,其中綦江区通过带方案出让土地,由社会投资人代建配套综合管廊。
深化落实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工业化建造
▲巴南区综合管廊项目
巴南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全长10.1公里,为重庆市首条工业化建造的装配式综合管廊,装配率达45%;正在建设的尚文大道、横十三路综合管廊也将采用装配式施工。
此外,渝北区悦港北路综合管廊3.3公里、铜梁区书香路综合管廊0.82公里、綦江区发展大道综合管廊3.2公里均采用装配式施工,为重庆市下一步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工业化建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聚焦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管廊
▲沙坪坝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
巴南区、南川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导向,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中,综合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了综合管廊全业务、全流程、全天候、全景式智慧化管理。
▲南川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
积极协调管线入廊 创造性实现有偿使用
垫江县在综合管廊项目完工前,积极协调各类管线尽快入廊,避免管廊建成后长期空置,现已入廊给水、污水、电力、燃气、通信等各类管线73公里,同时出台分期付款、费用打折等优惠政策,鼓励入廊管线单位缴纳有偿使用费。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探索推进紧凑型管廊建设
▲大足区缆线管廊
部分区县结合自身城市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小断面简易支线、缆线管廊作为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同步建设,符合当前重庆市推进紧凑型综合管廊发展的方向,有力推动城市管线由分散粗放的传统直埋向集约高效的廊化敷设模式转变。
此外,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大足区、荣昌区、巫溪县、城口县等区县和重庆经开区在推进缆线管廊建设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来源: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