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现场评论丨《我本是高山》现场评
    重庆日报 张思滢 柳雨杉 何林
    时间:2023-11-28 09:30:43

    编者按

    近日,《我本是高山》上映,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组织作者走进影院,观影后现场发表观点,在此特作集纳——

    争议的背后是尊重

    实事求是地说,《我本是高山》引发了一些争议。一部文艺作品进入市场,受到赞美和批评都很正常。就这一影片来说,透过众议纷纷,我看到的是大家对张桂梅校长深深的尊重。

    先说影片本身,它并不是纪录片,不必以是否100%还原现实来评判其优劣。既然是公开发行的电影,片方结合票房上的考量来塑造故事结构,也有自己的道理可讲。为什么有的网友不买账?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敬仰张桂梅,期待影片能把故事讲出更高的“还原度”。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当观众掏钱购票,怀着对影片的热情、对张桂梅校长的钦佩走进影院,却发现影片没有达到预期,有一些善意的批评,应当予以理解。当然,也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若伤害到张桂梅本身,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张思滢)

    关注现实的艺术目光可以更多些

    《我本是高山》是我近期观看的第二部现实题材电影了,影片算不上完美,但给我带来了真切的感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影视创作者们把目光瞄向现实故事。以“时代楷模”毛相林及下庄人事迹为原型的《开山人》、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周维忠事迹创作的电影《光明使者周维忠》,都将陆续在院线上映。 艺术创作的目光投向真人真事,是一个好的趋势。现实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做着不凡的事。关注张桂梅、毛相林等榜样式人物,能够引导观众们思考如何以小我成就大我等问题。而这些人物克服困难的过程,又能为大家带来“正能量”。当然了,好的故事值得好好讲,这需要影视创作者们深入挖掘人物经历,找到“还原”和“加工”间的平衡点,真正把故事讲到人们的心坎里。(柳雨杉)

    守住教育的初心

    作为中学教师,我对《我本是高山》很有感触。

    教育工作,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大山深处的张桂梅校长,帮助一群又一群学生冲破阻碍、走出高山。这不仅考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克服实际困难的能力,更从根本上检验其教书育人的初心。

    这部影片的上映,再次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传递了力量和信心。当看到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写就更美好的人生,作为老师,我感慨万千。跳出一个故事、一部影片,在群山之中,还有许多以自己为烛火温暖他人的山村教师,他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高山呢?(何林)

    主编:单士兵 | 编辑:臧博 | 审核:张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