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亟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二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科学阐明了“第二个结合”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价值。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立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曾一度被质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东方注脚。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立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沃土。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古老的中华文化。毛泽东同志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自发向自觉状态的关键转向,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目的是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文化复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立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以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其表现形式,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同时,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等贯通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由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经由“结合”汇聚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第二个结合”为全面客观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的契合性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的文化渊源,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明独尊的文化情怀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阐释,传递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个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绵绵不竭的文化力量。
“第二个结合”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文化注脚。“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都具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朴素的“民本”思想,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藏富于民”“均贫富”“义利兼用”等朴素的“富民”和“平等”思想,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脉相承。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讲究仁义礼智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取向。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文化渊源。“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和合”思想,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文化支撑。面向未来,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才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个结合”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文化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事业。在百年变局的时代境遇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势必会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定自觉推进“第二个结合”,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探寻智慧,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启示。例如,借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整体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两个大局”的时代坐标;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思维,以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防范化解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等。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待时而变”“因时制宜”等,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涂刚鹏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港回单位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