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这个我们常常会碰到,又常常被忽略的群体,以大学教师邢斌送外卖的方式,再一次引起网友的关注。犹记得,去年,北京一位副处长送外卖的新闻仿佛昨日。通过邢斌描述送外卖经历的文章来看,外卖小哥这一群体的生存权益,这两年并无多少实际改善,他们依然被困在系统之中,在“算法”的驱使下疲于奔命。
借由此次“大学教师送外卖”的热度,也期盼着更多人关注外卖小哥等群体,让关注保持着持久的温度,而不是在一波刷屏后陷入沉寂。
早在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其中明确要求,“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但从邢斌所述,在顾客不投诉的情况下,系统检测到好评时间他仍在店里,毫不留情被罚款200元。任你有正当理由、顾客作证,回应邢斌的,也只有漫长而无法维护权益的程序性交涉。
大学教师邢斌与外卖员邢斌的角色转换,其社会感受远不是一句“冰火两重天”可以道尽。当邢斌脱下长衫,穿上外卖员的马甲,他感受到的恶意、冷眼,是真切的、扑面而来的。
邢斌在自述中提到:“我觉得外卖骑手处在整个外卖流程的最弱势群体,比如说很多顾客会让我把他家的垃圾带下去,如果我不带,就会收到差评,就会被扣钱。”被强制增加的附加服务,是客户与平台、规则与算法的一场合谋,外卖小哥,理应有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权利,却不得不咽下苦涩。
大学教师邢斌的体验,道出了外卖配送行业的许多老问题。如平台公司极致算法的设计,并无多少人文关怀。如邢斌所述,外卖小哥“罚得最多,没有人会听他们申诉,他们也没有时间申诉,人在系统里卷着、跑着,他们得抓紧去送下一单”“在系统里,人也变成了一个个代码”。外卖配送行业,从当初的野蛮生长,到如今几大平台公司事实上的垄断运营,本应进入一个规范发展阶段,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外卖小哥的正当权益。他们是支撑行业运转的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不能没有配套机制呵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合法权益。
算法可以有,但必须科学。邢斌的讲述,北京那位副处长的体验,以及一些突发新闻,比如今年8月,郑州外卖员与商家因取错餐起冲突,骑手砸伤厨师后被其用刀划伤……一次两次是个例,一千次、一百次地重复呢?这些案例,一再提醒我们,外卖小哥这样一个庞大的从业群体,需要一个更加科学的算法——向善的算法、有人性的算法、为他们提供发声机会的算法——来维护这个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矛盾多发的时期,系统算法,应向着有利于矛盾解决的方向调整,而不能把板子都打在外卖小哥这个群体身上。
而对于我们每个外卖消费者而言,面对外卖小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切、少一些刁难,支撑起来的,或许就是一个普通人向上生活的信念、努力奋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