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南方日报 杨琳 王敏
    时间:2023-08-28 18:19:35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针对青少年打造百堂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推出千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万场红色旅游宣讲活动,覆盖全国上亿大中小学师生。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青少年正处于认知发展的“拔节孕穗期”、人格发展的“黄金关键期”、社会性发展的“成长适应期”,要用好红色资源倡导时代新风,引导青少年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开发和整合红色资源,形成时代性的教育成果

    坚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和彰显特色的开发原则。开发和整合红色资源,一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秉持严谨的作风让红色资源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底蕴。二要面向现实、兼顾现实,在当今社会多元化语境下,努力实现红色历史与青少年现实生活的相互对接、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红色资源的教育潜能。三要彰显特色、避免雷同,采取分类指导、错位发展的渐进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国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配置。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开发思路。既要注重经济效益,通过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红色旅游地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促进百姓就业和增收,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环境风貌维护。

    采取铸魂育人、统筹联动和动态整合的开发模式。坚持铸魂育人,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做到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励青少年心怀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坚持统筹联动,改变原本单一机构研究红色资源的旧模式,拓展为多级机构综合研判与开发整合的新模式,着力构建政府、高等院校、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各领域高效协同配合的开发机制。坚持动态整合,把单一的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整理,拓展为保护、整合、提炼、创新一体化开发的新路径。

    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构建适时性的内容体系

    以器物性红色资源提振青少年的奋斗精神。用好红色遗迹、烈士陵墓、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器物性红色资源,一要发挥其显性育人功能,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育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二要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通过组织参与红色旅游、开展红色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奋进中汲取信仰力量,提升认知境界。三要发挥其数智育人功能,结合VR、AR体验产品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数智技术逼真再现红色历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报国情怀,提振奋斗精神。

    以制度性红色资源规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用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制度性红色资源,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引导青少年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二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青少年经常深入群众、热忱服务群众,使其认识到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帮助自己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三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引导青少年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正,从而以昂扬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奋进新征程。

    以精神性红色资源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用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精神性红色资源,一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逻辑,用党的百年奋斗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勇担使命。二要讲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逻辑,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青少年在发挥斗争精神的同时筑牢信仰之基。三要讲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逻辑,以红色精神引领伟大实践,使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目标。

    推广和应用红色资源,打造实践性的育人基地

    “点”上突破,讲述红色故事。组织各类宣讲团成员深入实践性育人基地,宣讲红色故事,使红色资源成为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邀请先进典型代表讲述红色故事,阐释生动案例和亲身经历,让青少年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到红色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在诉说中领悟红色精神。

    “线”上联动,打造红色路线。让红色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红色+旅游”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红色文旅内涵,重点推进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保护展示项目,培育一批红色旅游村寨、红色文化民宿等,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全产业链;要精心设计红色文旅路线,增强青少年对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感知和领悟,促进红色资源推广应用项目走深走实。

    “面”上拓展,推广红色研学。红色研学在传承红色精神和培养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丰富红色研学产品文化内涵,实施红色研学精品课程建设,面向青少年在全国推出一批导向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研学项目;要完善红色研学实践教学机制,将红色研学纳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计划,通过建立实践性的育人基地,与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联动形成育人体系,深度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赓续红色精神的长效机制。

    (杨琳 王敏 作者分别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和党委副书记)

    编辑:刘咏 | 校对:罗建军 | 审核: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