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引导向上向善向美
    解放日报 王正平 申晨
    时间:2023-08-24 10:14:04

    新征程上,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体现人类教育事业的共同伦理价值追求。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有树立德业之意;树人指育才,培养人才。立德是树人之基,无德难以成人。

    西方的教育同样重视学生德行培养。现代教育学理论主要创建人赫尔巴特指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新人,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善的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首位。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人才。

    当务之急,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急功近利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根本,科学有效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其中,大中小学德育应当进一步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二,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立足时代之维,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成败得失的具体标准,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事业之神圣与伟大,在于为社会繁荣和文明进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新人。德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向善品格和高尚理想情操;智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现代科学智慧;体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坚强心理意志;美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情趣和优雅心灵;劳动教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勤劳美德。

    从以往更多关注学生的应试技能提升走向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要义所在。其中,尤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

    当今世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回答“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都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善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引导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比如,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引导尊重创造对象的客观规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不唯网,善于打破思维定式、超越常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独创性。

    第三,赋予教师成己成人双重使命。

    强教必先强师。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要做政治坚定的信仰之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固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积极传播者。

    二要做人格高尚的品行之师。坚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三要做因材施教的仁爱之师。坚持“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的育人理念,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拉近同学生的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帮助学生“立德”,首先自己要“有德”。在思想情操和道德行为上,要恪守师德底线,追求高尚理想,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垂范,引导学生在思想德行方面向上、向善、向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成己”才能“成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树人”,把学生培育成为学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自己要“成人”,做到“术业有专攻”,在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自我成长,做好学生的表率。

    归根结底,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积极履行成己成人的双重使命,才能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行高尚、人格健全、知识丰富、技能全面、身心健康、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王正平 申晨 作者分别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刘咏 | 校对:罗建军 | 审核: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